第(3/3)页 “而在这段时期内,有部分人通过各种手段买下自耕农的土地,日积月累下,仅仅只是一人之地,就有成千上亩。” “丢失土地的自耕农,生活缺少了保障。” “不想被饿死,就只能投身于地主之下当佃农,终年劳作仅为吃上口饭。” “久而久之。” “富者恒富,贫者恒贫。” “陛下,这天下最多的不是自耕农,而是没有田产的佃农。” 苏长歌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扫了眼太子和老皇帝,然后再次出声问道:“陛下,太子,你们可知普通百姓一月赚多少文钱?” 此言一出。 老皇帝和太子对视一眼。 随后,太子先说。 “皇都百姓一月三两银子,地方上一月约九百文钱,折合一两银子。” 老皇帝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虽然是高高在上的主宰,但不代表他就不关心底层百姓。 否则锦衣卫和东厂探子干啥吃的? “确实如此。” “不过太子殿下所说的,乃是自耕农一月赚取的银钱。” “佃农没有田产,庄稼收获所得七成归地主,而且还要上缴丁税,再除去吃饭、疾病等开销,一年下来仅能勉强果腹。” 苏长歌长叹口气,接着继续说道。 “亚圣曾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佃农的人数最多,远超其他三民,但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国运为何会势颓?” “国运,乃一国百姓信念所凝聚。” “这天底下人数众多的佃农都连饭都吃不起,国运如何能不势颓?” “此外,前朝为何会灭亡?” “皆因没有田产的佃农人数越来越多。” “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百姓们到最后甚至就连吃饱饭都成了奢侈。” “如此一来。” “对他们而言,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反抗尚有一线生机!” “礼圣曾曰,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这天下佃农皆反,江山更迭,只在朝夕之间!” 苏长歌开口,语气格外凝肃。 他借用了亚圣和礼圣观点。 不过也掺了些私货。 借助一长段的分析,强行将亚圣和礼圣口中的‘民’与佃农绑定。 同时将上层阶级的皇权与百姓捆绑。 当然,这也算不上忽悠。 土地兼并确实是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只不过,光靠佃农是无法推翻一个王朝的,唯有读书人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由一个主导者来带领,才能无往而不破。 但他自己就是读书人。 说出来之后难保老皇帝不会多想,所以干脆把这点给省去了。 而此时。 老皇帝和太子听完这番话,瞪大了眼睛,心中如惊涛骇浪般无比震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两句圣人之言,他们很早以前就知道。 因此这些年来,除了蛮夷侵扰边疆以外,大晋都没有额外加征税赋徭役, 甚至有时候某个地方闹了天灾,还会免去一到三年的税赋徭役,以此避免百姓负担太大,爆发民怨,抵抗朝廷。 但听苏长歌这么一说。 好家伙! 原来亚圣和礼圣是这个意思! 难怪国运会势颓,难怪前朝会灭亡,一切的源头竟然是最不起眼的佃农! 心念至此。 老皇帝和太子突然想到了什么。 顿时感觉背脊生寒,心中生出一股名为危机感的恐惧。 若是按苏长歌这样说。 免去税赋顶多是减缓自耕农转化成佃农的速度,并不能完全根治。 而且现在大晋的佃农人数已经很多。 虽然不知道具体数字,但十之四五应该是有了,约占了大晋一半人口! 换而言之。 大晋已经有倾覆的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 该怎么办才能阻止自耕农变多?并让他渐渐变少,转为自耕农呢? 想到这。 老皇帝和太子目光齐齐看向苏长歌。 在他们看来,苏长歌既然能发现这个问题,应该有解决的办法在。 “卿可有何良策解决此弊端?” 老皇帝开口,语气有些急切。 不过事关大晋江山,他身为一朝之君,除了太子,全天下估计没人比他急。 也就在这时。 太子突然想到此前苏长歌提出的摊丁入亩之法,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苏长歌的目光竟放的如此长远。 这份才华和眼界。 简直旷古罕见! 半点不输上儒道三位圣人! 正想着。 苏长歌缓缓开口。 “臣有上中下三策,可解决或抑制土地兼并之难题。” 此言一出。 老皇帝和太子顿时眼前一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