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皇帝询策,贫者恒贫,土地兼并-《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


    第(2/3)页

    会操弄权术,也关心国家大事,但在他治下,大晋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甚至随着时代的车轮,大晋不可避免的走向下坡路,国力衰退,而且在面对蛮夷时一味求稳,纳贡和亲,气节尽丧。

    总而言之。

    老皇帝的功绩很一般。

    非要说哪里好。

    大概就是现在大晋内部没有太大乱子,顶多是有几只苍蝇在跳。

    称不上明君。

    但也算是个比较合格的庸碌之君。

    当然,这些话不能明说。

    万一老皇帝恼羞成怒咋办?苏长歌不想用自己的命去赌对方的气量。

    而此时,老皇帝听到这番话。

    知道苏长歌在敷衍自己。

    但却没有责怪,而是自问自答起来。

    “先帝多病,猝然离世。”

    “朕弱冠之年便接过了这社稷重担,登基称帝,处理政事。”

    “朕在位的这四十余年,虽一日不敢辜负先帝与历代先祖的托付,一直勤政治国,夙兴夜寐,但这大晋江山却不见好转,如日薄西山,颓势尽显。”

    “朕有愧于祖宗社稷矣。”

    说完,老皇帝长叹一声,语气沉闷。

    国运异象之事过后。

    他就在在反思,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做的不够好,或者是做错了。

    但回过头细数这辈子做的事。

    老皇帝感觉。

    自己就像是个缝补匠。

    天灾来了就赈灾救济,官员贪污就杀官员,蛮夷抢掠就派兵抵御。

    看似做了很多事,但又像什么都没做。

    唯一比较好的,大概就是四海升平,祖宗江山没有被他给败掉。

    但这对一向往圣君靠拢的他而言。

    就等于承认自己平庸。

    此时,伴随老皇帝的话音落下。

    太子面色微变,急忙抚慰道:“父皇,您莫要如此说。”

    “大晋江山在您手上,太平了四十年,百姓们生活安康,免受战乱之苦,这泼天的功绩,全是您勤政治国得来的。”

    作为太子。

    老皇帝这样说自己。

    他于情于理都必须反驳一下,否则不说话其实就等于默认。

    闻言,老皇帝并没有理会他。

    眼神专注的盯着苏长歌。

    他之所以说那么多,就是想知道苏长歌对自己的看法。

    也就在此时,苏长歌开口了。

    “学生敢问陛下,何谓江山社稷?”

    苏长歌没有直接评价老皇帝,按自己的方式朝对方提问。

    声音响起。

    老皇帝微微一怔。

    显然没想到他会向自己发问。

    但关系到国运。

    老皇帝沉吟一会后,出声道:“江山社稷者,天下百姓与山河土地。”

    话音落下,苏长歌点了点头。

    “臣斗胆再问陛下,您口中的天下百姓具体是指哪类人?”

    此言一出。

    老皇帝脸上露出几分疑惑。

    “朕为天子。”

    “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民,不分伯仲。”

    老皇帝凝声说道。

    听到这话,苏长歌并没有反驳,而是自顾自的说道。

    “天下百姓,可粗分成士农工商四类。”

    “士者,有功名、官职在身者,不事体力劳动,靠农、工、商供养。”

    “商者,低买高卖,囤货居奇,垄断经营,靠此来赚取钱财。”

    “工者,能工巧匠之辈,靠手艺活命。”

    “农者有三,一为有田产的自耕农,自给自足,二为没有田产的佃农,靠替人耕种养活自己,三为有大量田产的地主。”

    “地主本身不从事劳作,雇佣佃农来为他耕种。”

    苏长歌开口,条理有序的说着。

    老皇帝听完不由点点头。

    古语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柱石,缺一不可。

    不过苏长歌对于农者的划分。

    倒是让他耳目一新。

    正想着,对面再次传来声音。

    “敢问陛下,士农工商四民当中,哪类百姓人数最多?”

    苏长歌开口,面带笑意的问道。

    他已经准备掺私货了。

    而此时。

    伴随声音响起。

    老皇帝并没有沉吟太久。

    “四民当中,农者百姓众多,其它三者相加亦不能及也。”

    老皇帝笃定的回答道。

    “那农者三类中,谁人数众多?”

    苏长歌继续问道。

    闻言,老皇帝陷入沉思当中,良久过后,才不确定的回答到。

    “自耕农居多?”

    老皇帝开口。

    听到此话,苏长歌摇了摇头。

    “历朝历代开国之时,人口稀少,土地闲置。”

    “自耕农确实是农者的主体。”

    “但时过境迁,如今大晋人口远胜开国之时,而土地却还是那么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