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遐延目光灼灼,坚毅的面孔透露着一股与实际年龄不符合的成熟,这也让仲浦先生第一次正视遐延的想法。 仲浦先生手里的一杯酒,长时间的举在半空中,久久未能落下,终于意识到孩子长大了。 可是面对两个儿子,仲浦先生竟然从回忆里面找不出丝毫与之相处的快乐时光。 除了吵架,怄气,以及遐延质问的眼光以外,竟无一丝温馨,一丝疼爱。 “但愿不要住进来吧!”仲浦先生说完,一饮而尽。 “仲浦,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很好,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孟邹在一旁安慰道。 仲浦先生没有搭话,而是一杯接着一杯的喝,急的孟邹直接抢过杯子,说道: “够了,喝多了不舒服。” 然后收掉了桌上的酒,对着兄弟俩吩咐道:“赶紧跟你姨妈把桌子收拾收拾,遐乔泡壶茶来!” “唉!!”遐乔应声答道,十几岁的脸庞洋溢着笑容,今天大概是有史以来,吃的最开心的一顿饭。 君嫚和遐延在收拾着桌子,遐乔乐呵呵的去泡茶,不一会儿就提着一壶刚沏好的茶前来,下意识说道: “白沙先生,孟邹叔叔,父亲,用茶!” 遐乔的这一声“父亲”惹得遐延递过去一个白眼,打趣说道: “有的吃,这么快就忘了!” “哥,我没有!”遐乔像是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说完赶紧捂住嘴。 这一憨憨的举动惹得众人发笑,也让仲浦先生的眼睛不由得眨了眨,嘴角微微抽动,却是什么也没说出口。 待收拾完,遐延携遐乔弯腰行礼道: “孟邹叔叔,白沙先生,程仲浦先生,我们先走了!” “仲浦,别生气,孩子嘛,就这样!!”孟邹待兄弟俩走后,笑着安慰道。 然而,仲浦先生哪会为这点事生气,只是心里没来由的有些担心,因为遐延和遐乔离吴稚辉走的太近了。 吴程俩家是世交,因此仲浦先生对吴稚辉的为人很是清楚,此人绝非是什么善人,只是善于伪装。 此番让兄弟俩一起去首都,一是想尽一尽父亲之责任,另一方面则是想切断兄弟俩与之联系。 “我是担心这俩孩子,与吴稚辉走的太近,这人我太了解了,反复无常之小人!”仲浦先生深吸一口气,满满的都是担忧。 “吴稚辉此人风评还行啊?”孟邹却是疑问道。 因为在世人的印象里,吴稚辉的形象一直以敢说话,真性情著称,乃是公认的谁都敢骂,在骂人这一块,更是与太炎先生能相提并论。 而且其还是著名的1911大事件的元老,一直以来致力于宣扬教育和科学,与孑民先生等创建了法华教育会,资助华夏学生前去珐国求学。 “知其面,不知其心而已!”仲浦先生吹着热茶上的热气,眼神犀利,侃侃而谈说道: “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其人品如何,他与汤皖之,钱玄的老师——太炎先生的恩怨。” 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1902年,意气风发的孑民先生在沪市创办爱国学社,准备组织人手写文章,鼓吹反清廷言论。 从曰本流亡而回来的太炎先生,吴稚辉相继来投,还有两个名士则是章士钊先生与邹容先生,五个人齐聚一起,准备搞个大事情。 其中有几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篇是邹容先生的《革命军》,令两篇则是太炎先生的《序革命军》与《驳康师革命书》。 这些言论在当时的清廷看来,简直无法忍受,大逆不道,于是下令两江总督督办,办案人员为俞明正,为后补道员,即刻缉拿这几个人。 孑民先生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这个小道消息,事先通知了小伙伴们,准备开溜,先避开这个风头再说,等这阵风头过去了,回来接着干大事。 哪知太炎先生就是不走,硬气的很,当即说道:“劳资之前被抓了七次,这回不过第八次而已,你们走吧,劳资不走了,干大事的,哪能不流血,前有复生先生,后有我章炳麟,以启世人。” 见劝不动,孑民先生和章士钊先生只好先溜走了,准备蛰伏起来,以后接着干大事。 吴稚辉在太炎先生被抓的前一晚来爱国学社收拾东西,刚好吵醒了睡觉的太炎先生,吴稚辉就问道:“你真不走?” 太炎先生翻个身,摇摇手,不屑道:“小事而已,你走吧!” 第二天一大早,太炎先生去街上买了早餐,把大门打开,从容的在爱国学社里吃早餐,见到俞明正带人来抓,于是擦擦嘴,蔑视道: “早就等着了,来抓吧!” 其实与太炎先生说好一起慷慨就义的还有邹容先生,然而此时的邹容先生年岁尚小,事了临头,思绪混乱之下从后门溜走了。 被请去喝茶的太炎先生,后来写了一封信给邹容,意思是,说好的一起进去喝茶享受,结果半道你先溜了,独留我一个人喝茶享受,岂不是置我于不仁不义之地。 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解邹容不要害怕,来与我一起喝茶享受,这便是有名的“驰书劝之”。 要说邹容先生也是头铁,年轻气盛,收到信件的第二天,就自行投案,进去与太炎先生一起喝茶享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