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监察关系-《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还有碗,水囊啥的。

    在民夫营行军,一天就走三四十里,感觉不到啥。

    可在关羽麾下不一样了,关羽在着手练奔袭之法,每天战兵们一跑就是十里,一跑十里,跑起来背的东西稍微重一点,就累的要命。

    特别是水囊,装满水之后,背身上一跑,水乱晃,没几个人想拿的。

    所以,领水囊多领干嘛,又不能吃。

    而吃的,或许产生贪污的情况。

    比如每七日分一次粮,有时是小米,有时候是麦子,也有时是难以下咽的高粱,面粉少见。糠麸也常有。

    一什十人同灶,粮领回来了,一般是什长带着,每日做饭时放粮,也都是什长在管。

    若是什长想贪污,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摸一小把麦粒给嚼吧嚼吧吃了,谁能发现的了?

    除非啊,找来指纹锁,只有一什十个人一起输入指纹,才能打开粮袋取粮,但这不现实。

    口粮是可能产生贪污的重灾区,李孟羲虽说不通世事,可前世看各类纪实影视,见过国民党各种吃拿卡要喝兵血,对贪污一事,李孟羲可比关羽刘备懂的多。

    口粮贪墨之事,没办法彻底避免。

    李孟羲曾细思从军粮发放,到实际分配到士卒手中,李孟羲发现每个环节都能贪点儿东西。

    比如,从辎重队领粮,李孟羲能想到,分粮的时候,负责分粮的人故意倒撒掉地上一点粮,然后粮分完了,地上掉的粮扫起来都是灰,往粮袋里放不适合吧?

    要是说随便收起来,那好,正如粮官所愿了,地上扫起来的粮,没人过问,粮官正好把这一点粮自己拿走了。

    当这一个漏洞不被发现,粮官占到便宜,以后分粮,地上撒的粮会越来越多。

    于是,李孟羲后知后觉的发现了这一个以前没去想的漏洞之后,立刻提出了补救方法。

    那就是撒地上的粮,全部由粮官扫起来之后,拿去喂牲口。

    特意让粮官扫,特意让粮官扫完去喂牲口,就是为了让粮官没便宜可占,同时撒粮还得费力去扫,于是为了少干点活,粮官再分粮时,别说故意往地上撒了,哪个什长没接好,地上掉了一点,粮官就该吼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