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使民思活-《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3/3)页
即不结实,树枝粗细差异很大,编筐的难度也大。
还是荆条编筐好用,藤蔓粗细相类,又长,又柔软,天然的编筐好材料。
李孟羲不知筐是如何编成的,刘备耐心的给李孟羲讲解,何为两根腾,一根绞一根交错着穿在一起。
听了一会儿,李孟羲大致明白了,感情筐子是跟拧麻绳差不多的,两根藤编一起,第三根第四根再以十字编法穿插着编,筐便成了。
稍难编的就是编筐的时候,筐面怎么连起来的,还有筐就是怎么控制编得上宽下窄,最难的大概是筐底和筐面结合的部分。
刘备看来很会编筐,说起来头头是道。
李孟羲笑着听刘备讲着。
末了,日已西垂。
“还有一事,草鞋,军中草鞋也缺,可令民夫编草鞋,依然以粮食为价。”李孟羲看着天边云霞,幽幽说到。
草鞋,这事刘备很熟。
刘备看了李孟羲一眼,沉吟到,“孟羲,草鞋应是不缺吧?且草鞋编着容易,又不像筐,可有大用处,岂不徒费军粮?”
李孟羲摇了摇头,“大多数人不缺草鞋,可有人会缺。”
“白日,我于道中见一老者,无有背囊,其赤足,足上无鞋。然道边枯草丰茂,他即缺鞋,却不拔草做鞋。
他为何不肯拔草编鞋?不会吗?我看不是。
像是他不愿活了。”
李孟羲把日间所见,讲给刘备听。
刘备一听大急,忙问老人怎么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刘备是传统儒家文化中所说的君子。
有老人足上无鞋,刘备自责不已。
李孟羲没有回答,而是目视大营,目光沉浸,“草鞋可不必多收,只说只收草鞋一千双,收够便不收了,如此,民夫为了得粮,全都编鞋。”
“只收千双鞋,多剩下的鞋自然剩在了民夫手中,虽鞋不能再换粮,然可使人人有鞋,且人人有备。”
“纵日后不再收鞋,但见荒草,人人抢争。我军自此无有缺鞋之虞。”
“玄德公,调动人力以生产军备,此其一者,更重要的是,锱铢之粮为引,可使民不思死,而思活也。”
“此胜于金石之药。”
一个没鞋的老爷爷,明明道旁有草,路过拔一把,就能编鞋了,可老爷爷为什么不肯。
这不是鞋不鞋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活的问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