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使民思活-《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军令约束之下,民夫们积极性不高,放羊一般去爬树扯树枝。

    约两刻之后,骑兵记得将军的话,也不管民夫们扯了多少树枝,甚至有没有爬树,直接下令民夫们回营。

    今天有没有扯够树枝,不是关键。

    回营,骑兵们客串了传令兵,纵马在数千人扎营的大营中来回奔驰,口中呼喊写军令。

    “将军有令,编得二十斤大筐者,赏粮两斤!”

    “将军有令,编得二十斤大筐者,赏粮两斤!”

    ……

    军令通达全营,所有民夫全听见了。

    有人开始看手中的树枝,粮食动人心,可一两根树枝,怎么可能编筐呢。

    也有比较老实的人,扯了一大捆细树枝,然后得了军令,有树枝的人喜不自禁的忙开始编了。

    编筐技术不是所有人都会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状态,一应产出和工具,绝大多数都能自给。

    刘备和李孟羲立于高地,营中境况尽落眼底。

    远远的见到有人想跑出去扯树枝,被骑兵赶了回来。

    刘备笑了。他再次感慨李孟羲的智谋。

    先是让所有男丁去扯树枝,确保所有都知道有扯树枝这件事,然后再确保有人有足够的树枝。

    这之后,再告诉所有人,编大筐,能换粮。

    这下,民夫们的积极性不成问题了。

    缺树枝,缺编筐的东西,不用军队去提供了,也不用催,民夫们自己就会自发的想方设法的去弄树枝的。

    儒家的传统观点,仁者无敌。

    刘备从来以为,仁以待人,可得民心,得民心,可得天下。

    若无有李孟羲,按刘备自己的做法,需要筐子了,他会身先士卒,和民夫们一起,上树扯树枝,然后编筐子。民夫们看刘备在编筐,于是也编了。

    不以强令令之,仁以治民,民不令而行。

    而李孟羲总擅长和仁义不甚相关的东西,李孟羲更擅长以利驱使。

    生活在一个经济社会,无钱寸步难行。李孟羲太清楚利益对人的驱使有多大。

    可以预见的事,待明日扎营,再令人去林中扯枝条,民夫们必然是抱着大捆大捆的树枝,满载而归。

    树枝来编筐,是最无奈的选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