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何谓知行合一,致良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后排一个长相俊美,身姿挺拔的学子站起。 “那好像是苏状元的弟子。” 人群中有人喊道。 感受到周围人的目光,慕子清无动于衷,视线停留在夫子身上。 闻言,苏长歌看了眼慕子清及台下众人。 “所谓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就是指良知,行则是指实际行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人生来就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私欲所蒙蔽。” “故而吾以为,良知要在心中寻,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若此念不善则除之,此念善则行之,去恶为善,践行良知。” “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思考、学习、认识一件事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行动的开始,但只是行的一部分。” “思考的念头不善,要立即摒弃。” “若念头不善而为之,则道德不存,称不上践行良知。” “而若思考的念头是善念,则要立即通过实际行为来践行善念,做到良知与行动合一,如此才算真正的知了。” “念善而不行,则是假知,伪善。” 苏长歌开口。 平淡的声音却如同雷震一般。 落在在座每个人的心头。 这一刻,众人的脑海中轰隆作响,不停回荡苏长歌刚才的话。 “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念头不善则弃之,念头善则为之,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善念。” 这几句话听起来并没有多复杂。 事实也是如此。 知行合一,致良知。 最难的地方不是让人听懂这个道理,而是去做这件事。 与文圣、亚圣、礼圣、董圣、朱圣长篇大论的告诉你仁义有多重要不同,知行合一、致良知是要你去做,去践行。 而不是知道仁义是什么,就代表成为了仁义君子。 你不去行动,那就是假知,伪善。 谈不上是仁义君子。 此时,浩然堂后排,赵恒等人也在思考苏长歌刚才的话。 突兀间,只见陈云高声喊道。 “知行合一,致良知!”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明白夫子这番道理的意思了!” 陈云开口,病态苍白的脸上因为激动而露出一抹嫣红。 他所理解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倒没有夫子那么高深,而是好的念头一动,想到了就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浪费时间。 不仅仅是他。 沈福、霍从文、赵恒等人此刻心中也有了各自的见解。 但大致都是相同。 就是如苏长歌之前授课提到的那样。 嘴上和心中工夫都是虚的,将实际行动作为一个人的评定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要去恶为善。 恶念是在心中剔除的,善念是行动做出来的,两者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然而,就在此时。 浩然堂内响起一道极其愤怒的声音。 “苏长歌!” “你简直是一派胡言!” “天即是理,理在气先,故凡事必先格物,知先而行后。” “心与理,知和行岂能混为一谈!” 严院长愤怒的咆哮道。 恐怖的大儒威压如河流奔腾般向周围压去,众人心头猛地一颤。 紧接着,又有数十位朱圣门徒站起来,面带冷意,怒气勃发的盯着苏长歌,心中已然将他的心学视为歪理邪说。 这十几人虽然不是大儒。 但沐浴圣贤道理已久,一身浩然正气也已经入品。 一同起身,压迫感十足。 霎时间,两方对峙。 苏长歌站在台上,面无表情,朱圣门徒站在台下,怒发冲霄。 也就在这时。 只见苏长歌缓缓开口道。 “吾所言若有误。” “严儒及在场诸位尽可指出,何必在这强词夺理。” “亚圣曾言,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可见,良知存于性中,而性存于心,故人皆有善心,只是被世俗邪欲蒙蔽,所以需要通过行动来致良知。” 苏长歌开口,直接抬出亚圣。 虽然两者没多大关系,就良知二字而已,但也是借用了其中观点。 按照你们那套理论。 圣人之言是天理。 因此朱圣的话是绝对正确的。 那亚圣呢? 亚圣的地位不比朱圣要高? 一时之间,严院长等朱圣门徒蚌住了。 见他们这个样子,苏长歌没有理会,继续为众人讲解心学。 “吾有一言,诸位静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苏长歌开口,语气平稳。 然而。 就在话音落下之时。 异象陡生。 众人眼中只见苏长歌浑身绽放金光,光芒如柱,直冲云霄! “夫子又双叒引动天地异象了?!” 赵恒等人表情呆滞。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