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第十三次相亲70-《M君的相亲小记》


    第(2/3)页

    说起来,古人给外国定的称呼比现在人取的名称有趣许多。

    比如:古人称西班牙为弗朗国,把西班牙火枪叫做弗朗机。

    这肯定是音译。

    他没有研究过古汉语,不知道当初的翻译家们是根据哪国语言来翻译的,只是觉得弗朗比西班牙听起有有文化一些。

    国名是音译好?还是意好?

    他个人觉得,还是音译好。

    如果采用意译,可能很多国家都是重名,到头来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了。只怕不只国家的名称,很多君主的称号都要变成复刻版。

    就像西辽帝国的君主音译为桃花石汗,意译就是中国皇帝。

    我们都明白西辽的君主算不得整个中国的皇帝,其主要领地在中亚,大致上以唐代安息四镇旧土为核心区域。西辽类似为北宋续命的南宋政权,是辽国贵族复立的契丹政权,算得上是与金、西夏、大理并立的局部强权,却不是华夏列国的宗主,要是意译为中国皇帝难免别扭,可叫桃花石汗就规避了这争议,念起来顺口多了。

    不适合意译的还有各国君主的尊号,以及我国皇帝们独有的谥号、庙号。

    比如清乾隆皇帝的谥号是: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这要是必须逐字翻译出意思,恐怕会让翻译人员恨不得想死,更重要的是每个字都翻译出来,很难在外语语境里组合成原来的意思。

    大唐玄奘法师对翻译工作颇有心得。他为了找到佛经的本义,历尽艰险远赴天竺,回到长安后,在白马寺严格而考究的翻译了带回中国全部的经文,却没有精心翻译其中的咒语,只是音译这些神秘的句子。

    有人说,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宗教倾向,不相信咒语真实有效。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天竺的咒语翻译为中文,就算每一个字都精准反应出愿本的意思,也绝对无法真正还原咒语的本来面目。

    玄奘法师为了不改变咒语的原意,才决定采用音译法。

    其实,不管用音译,还是意译,外国人都很难读懂那些过于抽象,或者高度凝练的文字内容。

    比如:我国的格律诗。

    可以想见,外国人如不精通中文,绝对无法领略其真正的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