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战列巡洋舰-《1510我的环球航行》
第(2/3)页
同时,佛朗告诉我该艘战舰预计工期超过一年半,全舰整备造价超过白银40万两。
虽然贵,但我们还是造得起的。为了我们心中的梦幻战舰,拼了吧!就在“致远号”下水当天,我下达了建造“定远级”战列巡洋舰一号舰的命令。就在同一天,蓄谋已久的佛朗在冶炼厂主持了“定远号”战列巡洋舰首块钢板的切割和焊接仪式,建造工作全面启动。
十月底,火炮厂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日夜赶工,完成了8门150毫米十三式舰炮的制造。“致远号”已经在栖装码头基本完成了舰内设备调试和内部装修,船厂立即投入了舰炮的安装调试。此后一个月,船厂和炮厂配合默契,栖装码头日夜轮番作业,“致远号”建造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前即可完成全部建造并展开海试。
就在我们准备进行新舰海试的时候,吴子谦和赵文成来告诉我——无线电收发报系统研发成功了。
我们赶到电器厂,这里有一个电器厂和东方海军学校联合建立的电器试验室。吴子谦介绍说,这是利用《知识概述》中电磁感应和无线电波原理制造的无线收发报机,以人力手摇式发电机供电,作用距离10千米。随后,赵文成指挥技术员进行了演示。他们在电器厂和东方基地之间搭建了两套设备,用电键控制电流断续,形成无线电波,在一定范围内传递信息。当然基本的报文还是沿用我在漳州府城关镇上“发明”的摩尔斯电码拼音方式。
在众人的围观下,赵文成控制电键长短,发出:“nihao.dongfang jidi”。不一会,收信机以灯光闪烁方式回答了一串信息,技术人员译出:“nihao.dianqi chang”。试验获得了成功。我高度赞扬了研发团队,将这套装置命名为十三式无线电收发报机,签署命令嘉奖全体参与人员,并从“东方科学技术奖励基金”中拨付奖金。
虽然这套装置还很简陋,只能通过灯光闪烁来传递信息,作用距离不远,而且无线电的发射天线也较为庞大,但毕竟是迈出了我们在无线电应用领域的一大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我要求吴子谦和赵文成马上将这套收发报系统加装到“致远号”和“威远号”巡洋舰上。
1513年12月1日,经过船厂和火炮厂全体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奋战,“致远”号装甲巡洋舰终于完成了全部建造任务。一大早,全舰锅炉升火,准备开始海试任务。我和吴子谦、佛朗、李长昊登上了战舰,和船厂、蒸汽机厂的试验人员一起,开启第一次试航任务。十点左右,蒸汽机热车完成,各系统调试正常,“致远号”巡洋舰拉响汽笛,开始处女航。
螺旋桨在战舰身后开始转动,三千吨的战舰慢慢挪动身姿,如同苏醒的巨鲸舒展着身体。船头逐渐指向港外,李长昊在舰桥下达着口令。
战舰以慢车状态逐渐航行到开阔水域,李长昊看着我,等待着我的口令。
我向他点点头,说道:“开始吧。”
李长昊随即命令:“对准标注区域,全速航行。”
标注区域是我们提前在外海开阔水域标定的五个直线航标,间距五千米,全长20千米,供战舰测试实际速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