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首先诸葛亮早就上门自荐过,后来君臣相谈越来越融洽不假,但隆中对的内容,很多也并非出自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的观点! 两人相互印证相互探讨,才将这篇流传后世的“隆中对”内容最终完善,形成了三分天下的观点,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坚持执行,一度大获成功,以赤壁大火铸成鼎立三足! 这是真的?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对于刘备的弱化,对于诸葛的神化。 在张凡的《典籍华夏》中,刘备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只会哭鼻子的废柴,诸葛亮也并非高高在上只能被供奉在神坛里。 这,就是张凡理解的历史? 倒也……合情合理…… 因为思想惯性的缘故,好多人还是难以接受这样颠覆的转变。 《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所以将诸葛亮拉下神坛的过程,也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尝试求助于《说典解籍》里的两位专家,但不论是吴思衡和易中天,都十分聪明,并不选择站队,只是说张凡的理解,符合人性,是非常精彩的历史解读方式,与史学界主流的观点颇多相合之处,云云…… 或许唯有张凡自己知道,刚才出现的那一幕,不需要参考任何史学观点,也不需要在卷帙浩繁的古籍中寻找理论依据。 那是源自身边诸葛亮的回忆。 只要诸葛亮还不至于老年痴呆,那刚才的那段影像,无疑就是历史的真相。 回忆,结束了。 诸葛亮仿佛是轻轻吁了一口气,向身边的张凡说道:“多谢张凡先生,让我能够再次见到先帝,见到关羽张飞两位将军,可谓死而无憾!” “丞相客气了!” 张凡笑了笑,伸手指向不远处的草庐,那里的《三国演义》还在演义着。 “丞相未出隆中,定三分天下。虽然并不像后世认为的那样,但所谓隆中对的内容,还是以丞相的观点为主。困守一隅,却有如此见识,心怀天下,丞相当得起‘卧龙’两个字,也当得起后世千年的赞誉不绝!” “不敢不敢……” 诸葛亮连忙摇头谦逊,道:“亮,资质鲁钝,虽殚精竭虑,却不能保全先帝基业,万分惭愧,岂敢承受后世的过誉之词?所谓隆中对,不过是在先帝的启发下,畅所欲言而已。倘若不是赤壁一战……难有后来的局面。” 说到这里,诸葛亮神色微变,忽然表现出某种渴求,将目光转向张凡,道:“先生纵观后世一千八百年,其中必定有真正的贤能高人,能窥未来变化,能观胜负玄机。不知可否……让我开开眼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