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神通与“神通”-《道长不坏》


    第(1/3)页

    没有过多的哀怨,张宝仁又上一楼,关于“道士”的事,还是等将藏书阁浏览完再说吧。

    第六层依样是关于道士的修行典籍。

    同样,这一层和也和第五层一样书籍和空间都是极小的。

    一个小小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些被人经常翻越,有着明显磨损痕迹的蓝皮秘策。

    张宝仁从中拿出了一本《瞬间施法》,翻开看了看…

    正常的道士在术士之时因为术法的复杂,所以需要手印来帮助调和。

    而到了法师之境,掌握一些施法技巧,道士施法就已经可以不需要手印铺助,但依旧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

    如果修为晋至道士,学会了《大衍求一决》,再掌握一些更为深入的技巧,就可以做到瞬间施法。

    但这些东西对于张宝仁却是没用,因为他所修行的那些神通,在大成之后全都化作了本能,化作了身体的一部分。

    比瞬间施法却还要高上一筹。

    带着一点俯视的心态随意的翻了翻这本旧书,发现没意思,便将这书又重新放了回去。

    剩下的典籍里只有三本是术法,都是天眼之术,除了张宝仁已经见识过的“洞真之眼”,还有“真知之眼”与“通法之眼”。

    此三眼张宝仁都听说过,是道士们的三大天眼之术。

    是为了应对如“鬼”那般看不见的隐秘存在,可以开发出来的。

    除了以上这四本比较特殊的,余下的都是理论类型的典籍,如:

    《丙等符文详解》、《法术的构架》、《关于法术构架的构架》、《何为神通》、《天雷之问》……

    不管是法术还是术法根本都是“符文”,所有的法术都是道士根据符文编织而成的。

    修为只要晋至法师,就已经已经可以根据术法自行编织法术了。

    当然不推荐法师之境的道士这么做。

    法师不管是境界还是积累都太浅薄了,最多也只能编织创造一些“垃圾”出来,而且此等行为太过浪费时间,耽搁修行。

    只有成功晋升道士之后,掌握了拥有超强推演计算之能的《大衍求一决》,这时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要求,来编织架构专属法术。

    事实上《大衍求一决》这门法术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此。

    对于道士而言,“道”的意义并非是玄之又玄的感悟,和某种高大的,飘渺的概念。

    而在于探索。

    沿着某种领域研究、理解、探索这个世界。

    而《大衍求一决》就是辅助道士探索世界的最强工具。

    一代代道士们因此而不断的发现符文,根据其中的规律编织术、法。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道士群体不断变强的过程。

    边疆不断被扩展,积累越来越深厚,如同滚雪球一般,一代更比一代强。

    术士到道士的过程就是术、法、道。

    从“学道”到真正的“求道”。

    道漫漫兮而修远,吾将上下求索。

    道无穷,道士之途亦是无穷…

    这座宝塔的第七层,最后最小的一层之中,却是空荡荡的。

    看着有些狭小的空间中只摆上着一个小云桌,和一个蒲团。

    桌上有一个的木质灵位和一个香炉一本书。

    张宝仁盘坐在蒲团上,便见面前的那个木牌上,只刻画有一个“道”字,细看又好似《大衍求一决》图案。

    当下便明白了,此应该就是代表“道祖”的灵位或者说神位。

    此地也应该就是道士受箓之所在。

    当道士们修成《大衍求一决》之后,识海中所有铭刻的法术、术法,就会以此术为核心,凝为一体。

    化为一张玄奥复杂的“箓”。

    此“符箓”即为道士一切修行功果的总和,为道果,为大道之基。

    因而道士也被称为受箓道士。

    真正的道士所受的箓却并非他人赐予,而是自己修成。

    但为了感谢“道祖”的指引之恩,在成为道士之后却是需要在此焚香铭恩。

    每个道士凝结的道箓,虽然都是以《大衍求一决》为核心,但因为每人心中所念不同,修成的法术不同,最后的道箓同样也不尽相然。

    就像张宝仁初入地府之时,恍惚之间在雷鸣春身上窥见的那张,带有雷霆之意的玄奥符箓。

    就充斥着他的个人意志,是独属于他自己的道果“雷箓”。

    道士之后的修行就是不断的朝自身的符箓之中增添法术,符文。

    向其越来越复杂玄奥。

    直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