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鲁若麟的诚意-《明末之兴汉》
第(2/3)页
济州岛上还有大量的农田和荒地,足够农业使用,以前没有太大发展的农业部门开始发力。粮食安全永远是一个政权稳定的基础,鲁若麟对原来的济州岛民进行了集中安置,将分散在全岛的农民都集中在几个大的村寨附近,对于他们原来的土地通加量置换或者赎买的方式收集到自己手中,再分配给移民们耕种。
这次的分田依然是移民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在鲁若麟手里,粮食收获按照六四的比例分成,农民可以得到收获粮食的六成。前期的工具、种子和生活开支算是佘借鲁若麟的,等粮食收获后再行扣除,不算利息。五年后,农民可以自己花钱赎买田地,以后的赋税会按照固定税率收取,不会超过亩产的2成。
在税收上鲁若麟决定提前把雍正的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进行实施,整个鲁若麟治下的土地将不再收取人头税,而且任何人都没有免税的特权,多大的官都得交税。因为大明的税收实在是被那些官老爷们玩坏了,鲁若麟不想自己的势力步他们的后尘。
济州岛按照每个壮男10亩田、壮女5亩的标准进行分配,每个家庭分田上限不得超过50亩,人口庞大的家庭就需要分家来获得更多的土地了。同时鲁若麟规定了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200亩,这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的发生,并且增加自耕农的户数,防止超大型家族的产生。官员可以按照等级逐渐增加可拥有土地的数额,原则上最多不超过1000亩,杜绝那种一个家族可以有十几万亩土地的事情发生。
华夏人对土地的渴望永远都是那么炙热,这次的分田连那些在工坊做工的工人都坐不住了,希望能分田回去做农民,哪怕他们知道种田的收入并没有做工来的多,但是那种土地在手的安全感是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
对此鲁若麟也是相当的无奈,为了安定人心,只能给每个工人都分配了3亩土地,男女都有,由鲁若麟集中安排人员耕种,这些工人可以获得田地收入的3成,五年后如果工人们依然想要回去种田,可以按照农民们的标准自己赎买田地。但是鲁若麟相信五年后如果这些工人们还是想回去种田,那自己就真的是太失败了。
随着农田的扩大,牲畜的需求也跟着大幅提高,以前鲁若麟与吴襄的交易中耕牛和驽马的数量并不高,因为白翎岛确实用不了这么多大型的牲畜。现在鲁若麟不得不加大耕牛的输入,否则会严重影响农事,可惜现在运输量严重不足,鲁若麟不得不高价在朝鲜和大明求购耕牛驽马,尽快充实田间地头。
土豆、玉米、红薯等新式作物也终于可以大规模种植了,经过这段时间的积累,种子的数量也大大提高,大面积推广的可能性马上就要来到了,最多一到两年的时间,全岛种植这些新式作物的时机就会来到,承诺给朝鲜提供种子也将成为可能。
为了增加耕作效率,工坊按照鲁若麟的要求在加班赶制大型犁耙、铁质曲辕犁,并大量打造铁质农具。现在华夏的农民也是很悲催的,因为铁料的紧缺,很多农民都是用木质的农具在耕作,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下,导致产量也不高,所以打造农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钢铁产量从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以前鲁若麟的铁料多从大明那边进口,在白翎岛规模不大的时候还能支撑,现在到了济州岛,对铁料的需求肯定会大幅度的飙升,所以冶铁也被鲁若麟提上了日程。
可惜济州岛的矿产资源有限,煤铁都需要进口,不过为了提高钢铁的产量和自给率,鲁若麟还是决定在济州岛建冶铁炉。何况烧制水泥也需要煤铁,而且烧制水泥对温度的要求很高,鲁若麟还要烧制焦炭,任何工业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项技术环环相扣,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
现在鲁若麟头痛的就是管理人员的短缺,各个位置都需要人,千头万绪事务繁杂,很多事情都需要鲁若麟来亲自处理,实在是不堪负重。无奈之下的鲁若麟只得把白翎岛的管理团队大部分都拉到了济州岛,先把眼前的情况应付过去再说。好在白翎岛的人口和产业都在向济州岛转移,只需留下部分管理人员就可以了。
随着白翎岛教育的普及,识字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从江南来的那些青楼女子,一旦熟悉了白翎岛的情况,大多从教师岗位转换到了行政部门,空下来的教师岗位就由后续到来的新人来接手,几乎成了白翎岛管理岗位的主要人员来源渠道。这也造成了白翎岛的一大特色,当官的大多是女子,也使得白翎岛的女子地位大大提高。
所以鲁若麟手底下的管理部门骨干几乎都是女子,再配一些识字比较多的小吏,基本的框架就搭起来了。对此白翎岛的人已经习惯了,这并不是性别歧视,岛上有学问的男人同样都是官员了,只是人数比女子少太多了,只能等学堂里的学生出师后看情况会不会好转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