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〇章 身份-《永不下车》


    第(2/3)页

    但是在这儿,方然考虑个人身份信息泄露的风险时,则不甚关注其医疗、健康方面的应用,他担心的,是有朝一日被怀疑冒名顶替时,会被基因测序技术识破。

    一个人的基因,除极少数罕见情形外,在配子形成时就完全被决定;

    终其一生,(几乎)不会改变。

    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方兴未艾研究相比,基因测序应用于身份识别,在技术层面的难度要低得多,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基因测序在实践中的费效比、和民众对这一技术的本能般抵触,这种技术会更早应用于大规模的身份调查活动,譬如抓捕嫌犯,或者确定谁才是贵重物品真正的主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人类掌握的基因测序技术,不断演进,时效性越来越好,费用则越来越低。

    从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全基因测序尝试——多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十余年、十二亿马克才得到完整的基因测序结果,到不久前BGI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服务,单次全基因测序只需三至六小时即可得到结果,费用则低于1000马克。

    费用从1,000,000,000到低于1000,显然,基因测序业务的爆炸性增长,即将到来。

    但是和欣欣向荣的测序业务相比,人类基因测序数据的应用,如果聚焦在医疗领域,目前还不是十分的成熟。

    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检测机构,会拿到截然不同的“健康风险评估”数据,无所适从。

    这方面的原因,方然没有很深入的探究过,归而总之,在于人类的基因、遗传密码,原则上就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堪称完美”的样板,反映在实践中,往往是多种有差异的基因,作用完全一致,多种有差异的基因,对疾病的产生,又有十分微弱而难以独立分析、量化的潜在因果联系。

    说白了,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某种基因——某种疾病,这只是极其罕见的理想情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