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永不妥协-《大宋日月记》
第(3/3)页
但四大将身为执政级的战区大帅,他们的言有着不容小觑的分量。
其中韩世忠的官位最高,岳飞的军功最大,他二人都是坚定的主战派,赵构小儿的和议之举,自要避开二将。
但在军中的岳飞,听闻和议之事后,早已上奏朝廷,做出了最坚决的表态:“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岳飞并不知道,他永不妥协的态度,将自己往鬼门关越推越近。
如果说,他在绍兴七年四月的擅自离职,启始了赵构的猜忌之心;他在同年九月的奏请立储,加深了赵构对他的隔阂。
那么,绍兴八年,他对和议的坚决反对,则在赵构的心中第一次激起了杀机。
此时,身为百官之的赵鼎,也不敢责成金使对赵构行跪拜之礼,只是向赞谟问:“地界如何?”
赞谟骄横回应:“地不可求而得,听大金还于汝!”
这个地界,便是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土,即被废的伪齐之境,这是挞懒抛出的最大诱饵,然而其中包藏的祸心,却无人看出。
即便挞懒也想不到,达成和议之后,宋军并未坠入他的陷阱,以重兵进驻中原,只派出少量偏师,分守各要地重镇。
并非宋廷识破了挞懒的阴谋,而是赵构小儿出于防止诸大将因防区扩大,要求增兵,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采取的政策。
其中赵构最猜忌的,便是曾经最为他看重的岳飞!
因为岳家军的中部战区,刚好延伸至整个中原。
其实,若真由岳家军全面接管中原故土,即便大金铁骑尽出,双方在平原战场上展开决战,只怕挞懒预期的尽歼宋军精锐的美梦,将会落空。
因为岳家军的最后一次北伐,证明了岳飞一手打造的骑兵部队,已完胜曾经天下无敌的金骑。
所谓世事难料,莫过于此。
明日在旁,默默目睹了整个谈判过程,以穿越者的远见,对这次和议的结果,做了一番精准的推演。
确切地说,并非推演,而是即将生的史实,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
在谈判中,赞谟一直气焰嚣张,而赵构以下的四大宰执,赵鼎、秦桧和刘大中始终温颜承顺,只有王庶不一语,看都不看赞谟一眼,以示抗议。
坐在龙椅上的赵构,一直在旁听,以其九五之尊,本不该参与朝臣和金使的会谈,只需事后听取汇报即可,可见这个****不孝子,议和之心的迫切。
临近谈判尾声,赵构不忘表演一番,命王伦传问:“上皇梓宫,荷上国照管。太后及渊圣,圣体安否?”
不等赞谟回答,赵构便哽咽起来,举袖拭泪。
左右文武一见皇上哭了,皆如丧考妣,饮泣一片。
在一旁的明日,看着这等拙劣的表演,心中厌恶之极,差点忍不住告诉这厮:“你老爹死的时候,你的妻被金人‘照管得很好’!你的老娘更好,帮金人生了两个儿子,也就是你的同母异父兄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