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美术》-《再见理想》


    第(2/3)页

    焦丽淑把田慧姑带到获奖的画区内,指着几十张大大小小的画儿调皮的说到:“妈,你看看,这其中就有我师兄的三幅画。你老人家眼力好,看看哪三幅是他画的?”

    虽然知道儿子画画得很好,但田慧姑却也不知道儿子那三幅图是究竟挂在哪儿让人欣赏并能获得大奖的。平时儿子画的图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单位里画的,很少带回家里让她看。说实话,就算是给她看,她也说不出什么名堂,只会说:这个觉得好,那个觉得不好。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她很难说出其中的理由,凭的只是直觉而不是理论。

    环顾着眼前的几十幅花花绿绿的画,田慧姑也不知该说哪幅好。

    琢磨了片刻,她把目光停留在了一幅色彩很奇特的立轴上。这幅画的画芯宽二尺、高三尺,另外加上六下四比例的花绫装裱部分,一共约有两米之长。

    她指着这幅基本上只有蓝色色彩的画到:“我也不知道晓华画了哪三幅画,这么多挂着的画里究竟哪幅是他的,只觉得这么多的图中这幅画最有特色。”仔细看看画中的落款,并不是儿子的名字,而是一个名字和图一样独特的人叫“扁舟”。她在肚里轻轻叹息一声:要是儿子的画也能画到这个地步,那么他也可以开始慢慢出人头地了。

    这幅立轴名叫《红线盗盒》,题材取之于唐朝袁郊的小说《红线》。

    红线是唐朝肃宗年间潞州节度使薛嵩的侍女,因为博览经史,薛嵩让她掌管文案。当时一个名叫田承嗣的节度使镇守魏博。潞州和魏博有几百里的距离,他自视重兵在握,想吞并潞州为自己的地盘。薛嵩知道这件事后担忧得连觉也睡不好。红线知道后就自告奋勇说自己到魏博去一趟,并和薛嵩约定深夜一更天离开潞州,清晨五更就可以回来复命。她并要薛嵩事先准备一匹千里马和一名将官做使者,等自己回来后给田承嗣送东西去。薛嵩将信将疑,心想一个小女子,几百里的路程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走个来回?

    红线走了后,薛嵩就在厅里掌灯看书等她。到了五更天,红线果然回来了,还盗来了田承嗣平时从不离身的金盒子。薛嵩又惊又喜,连忙叫使者赶紧把金盒子给田承嗣送去。

    田承嗣见到金盒大吃一惊,这才明白潞州深藏着本事高强的能人,拿取自己的级易如反掌,于是就打消了吞并潞州的野心。红线为此保护了潞州百姓的平安,从而受到了人们的崇敬。

    画面上表现的是月高天黑的夜景。除了左上角一轮皎洁的月光用淡淡的藤黄来表示、以及天上衬托明月的云彩是宣纸的本白色外,其他诸如远处隐约可见的峰峦、近景的竹林,中间的人物和湖水都是用花青一种颜色或淡或浓、或深或浅来肆意渲染点缀而成。

    在绝大多数的画家笔下,红线是一位手持宝剑、飞檐走壁、面目姣好的女侠。而且用的国画颜色都很跳眼,往往是黑瓦、黄墙和绿树来搭配她红色的衣服作为相互映衬,来烘托轻功了得的她的豪迈气概。

    但在这幅图中出现的红线,却被独具匠心画成了一个不见容貌和衣着、只有月光笼罩下飘逸清丽的阴影。在图中,作者并没有用细致的笔触去表现红线她那英姿飒爽的丰采,仅仅用一个月下女性的黑影和裙带随风而舞、闪动在湖面的荷叶上蜻蜓点水般的飞奔疾走来表现她跋山涉水和有着非凡轻功的瞬间。

    在整幅画中,天上的月亮淡淡的,白色的云彩由月亮的中心处开始被花青色由淡渐深的逐渐铺开。那些云彩并不是停留在天上、仿佛和万籁俱寂的天地同时睡着而显得懒洋洋的模样,而是被作者用跳动的线条赋予了生命的活力,看上去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在这月静云动之夜的下面,一个衣袂飘动的黑影踏着高低不一、大小不等的荷叶飞奔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借着月色,可以看到黑影的手中托着一只金圆盒,整只金盒也是用花青色画就。但作者在这金盒的顶端用藤黄画了一个极小的椭圆点,并展开几道淡淡的长短线,以示金盒在月光下的反射,充分点出了“盗盒”的主题。

    由整个花青组成的冷色画面中,只有上面一轮淡淡的月亮、下面一只金盒的黄色反射点缀,冷暖色差相当醒目,可见作者的构思独辟蹊径。

    “妈,你好眼光,这幅画就是我师兄画的啊!”焦丽淑咯咯地笑了起来,脸上充满了自豪和骄傲。那满脸的笑容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既漂亮又妩媚,好像郑晓华是她的亲哥哥而不是田慧姑的儿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