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天宇姬的舞蹈-《末世东京物语》
第(2/3)页
原始社会的这种舞蹈根据祭祀活动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
定期的与狩猎、农耕等有关,根据季节和时令而定;不定期的因人间的生死、灾病、婚姻、战争而举行。
封建时代,宫廷制定御神乐,巫女的职务由男性神官所代替。流传在民间的神乐称乡神乐或里神乐。
至今犹存的“翁”和“三番叟”等祈祷舞,都保留了古代神乐的传统。
现在岛根县隐岐岛烧火山神社还有巫女舞,舞蹈时巫女2人戴天冠,着白衣绯,执扇而舞,以请神祇降临。
伴奏乐器有大鼓、铜钹子等。神乐因广泛流传于民间,后也包括在民俗艺能之中。
之后就是雅乐了,又称舞乐,是日本宫廷中祭祀、燕享时的音乐舞蹈,与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雅乐含意不尽相同。
日本雅乐包括日本固有的乐舞催马乐、朗咏等。此外还有三韩乐、渤海乐、伎乐、唐乐(隋唐燕乐)、散乐(钵头、兰陵王)以及西域诸国的乐舞如天竺乐、林邑乐、度罗乐等。
文武天皇设雅乐寮,其后,雅乐分为左右2部,左部为唐乐(包括天竺、西域系统的乐舞),其中有:
《春莺啭》、《万岁乐》、《太平乐》、《皇帝破阵乐》、《桃李花》、《打球乐》、《采桑老》、《皇獐》等。
右部为高丽乐舞,并包含林邑、百济、新罗、渤海乐。高丽乐有:《蝴蝶》、《延喜乐》、《林歌》、《白滨》等。
渤海乐则有《绫切》、《新》等。
这些乐舞在平安朝中期逐渐日本民族化。奈良时代宫廷设立雅乐寮、雅乐所,并置伎乐师和伎乐生。左部为氏(平民);右部为多氏(朝臣)掌管。
实行世袭制度。室町时代应仁之乱,乐人四散,传统中断。江户时代雅乐复苏。明治四年雅乐的三方乐所被解散,乐人为宫内省(现宫内厅)乐部吸收,雅乐得以延续。现在宫内厅仍上演雅乐。
自古以来雅乐舞蹈是一子相传,故称为秘传。现已扩大了范围。其舞蹈节奏缓慢,动作不同于一般日本舞蹈,它保留有“剑指”、“骑马蹲裆式”等姿态,步法别具一格。雅乐的音乐大都有“序”、“破”、“急”的3段。
所用打击乐器,左方有大鼓、钲鼓、鼓;右方有大鼓、钲鼓、三鼓。管乐器有筚篥、笙、横笛、高丽笛、神乐笛。弦乐器有:乐筝、乐琵琶、和琴。
接着便是伎乐,是从中.国吴地(江苏省一带)和西域(新疆一带)传到日本的乐舞。
据日本钦明朝《新撰姓氏录》记载:
“自吴国传来佛像一躯;伎乐调度一具”
推古天皇时百济人味摩之从中.国吴越学得伎乐,在日本朝廷传习。
据镰仓时代《教训抄》记载,伎乐有师子、吴公、迦楼罗、金刚、波罗门、昆仑、力士、大孤(老翁面)、醉胡等9种。
乐器有笛、三鼓钲鼓3种正仓院藏有伎乐面具和天平胜宝年东大寺大佛开眼供养的伎乐服装。
现在大阪四天王寺圣灵会,尚保留着传统的伎乐。师子(狮子舞)在日本民间极为盛行,后展为具有地方特点的民间舞蹈。
《太神乐》为狮子神乐的一种,两个人人披狮子皮,戴狮子头而舞,后来又加上曲艺杂技等演出。
能乐中的“石桥”系统为狮子舞,它在歌舞伎中展为:
《镜狮子》、《相生狮子》、《英执着狮子》、《三人石桥》、《连狮子》、《枕狮子》等。
《镜狮子》由两段构成,前段为女性舞蹈,后段为狮子精游戏于牡丹、蝴蝶间,舞蹈还表现狮子的眠卧、洗毛等嬉戏动作,成为脍炙人口的日本舞蹈保留节目。
而歌舞伎,是根据出云地方阿国的念佛舞和民间集体舞婴载:
“于女院歌舞伎踊有之,出云国人云云,女御之御振舞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