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 系统篇-战机升级分代 ...-《末法飞寇》


    第(3/3)页

    俄标有个“第零代”,其实就是美标的“黎明期”。这里面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早期喷气机,没有统一标准。但基本可以归纳为“平直翼”喷气机。

    2,俄标第一代战斗机(美标一代机和一些勉强不达标的)

    代表机型为米格-17。

    其实就是“后掠翼战斗机”。这里有个小背景要说一下,在苏联时期,任何飞机的细节设计元素都要经过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批准和登记才能采用。也就是说,你觉得“后掠翼”这个主意不错,只要没被批准就不能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同时代的苏联飞机都长得差不多,大小各异而已。例如米格-15和拉-15、米格-21和苏-9、米格-29和苏-27。因为同时期批准的可用设计就那几个,因此各个设计局的产品就被迫雷同。

    因此当“后掠翼”这个设计在苏联被批准后,涌现出来的战斗机被称为“俄标一代机”。

    这个级别和“美标一代机”类似,也就是速度在“跨音速”区间的战斗机。区别是美标严格要求具备超过1马赫的飞行能力;俄标大概在1左右就差不多。因此俄标挤进来了人们非常关心的f-86和米格-15这一对冤家——采用后掠翼设计,但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

    3,俄标第二代战斗机(美标二代机)

    代表机型为米格-21。

    其实就是“三角翼”战斗机。这一代战斗机的诞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三角翼”设计的出现。前面说过,二代机追求“超级高空高速”能力,但是当时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撑人类的愿望,因此不断加大后掠角成为了大部分设计师的选择。然而,后掠角无限增大会带来气动扭转影响下的强度、重量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完美的“三角形”美学结构帮助了人类,飞机的机翼开始变成三角形以保证后掠角和强度这两方面的要求。

    第二个原因很简单,上级批准了这个设计。

    这个级别基本就相当于“美标二代机”,没什么太多差别。

    4,俄标第三代战斗机(美标二代半)

    代表机型为米格-25。

    这个分代区间是直接导致美俄出现“错代”的原点。

    此代飞机其实就相当于美国的“电气飞机”,即在二代机技术的机身上安装大量新型的雷达、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等。

    但是,这种飞机在美国不成代,在俄国却分成独立一代的原因是俄国的电子技术水平滞后。美国在f-111和f-4这两种飞机出现后,基本上所有飞机都普遍“电气化”了,自然这一代没有单独分出来的必要。

    俄国则不同,落后的雷达和电子技术水平导致米格-23、米格-25、苏-15这样的远程全天候飞机出现得很晚,和米格-21、苏-9之类的“平头飞机”拉开了时空距离,结果独立成了一代。

    另外,这个分代区间内还包含了増装对地攻击用设备的多用途作战飞机。

    而对于前文所提到的“变后掠翼”,俄标一股脑儿地都分在这里了。

    5,俄标第四代战斗机(美标三代机)

    代表机型为苏-27。

    这个区间没什么可特别说明的,和美标三代机基本一样,特征是高推比。其他零星但不完全特点包括翼身融合设计、边条翼设计、鸭式布局等。

    同样也特别提一下米格-31。这种飞机从外形设计上看不出和米格-25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勉强采用了边条翼设计,因此是分在俄标四代机中的,和米格-25差代。

    6,俄标第五代战斗机(美标四代机)

    代表机型为t-50。

    这部分也没什么可说的,和美标四代机基本一样。或者说希望达到美标四代的水平。虽然就本人意见而言,t-50在隐身、超音速巡航和其他要求上与f-22相比恐怕还有相当的距离。至于超机动性,见仁见智吧,我只想强调f-22同样是一种机动格斗能力非常可怕的东西。

    总结而言。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标基本是依据“性能要求”分的,例如一代1马赫、二代2马赫、三代高机动、四代低可探测;

    俄标喜欢按“设计水平”分,例如一代后掠翼、二代三角翼、三代变后掠翼、四代翼身融合边条、五代隐身外形。

    这两种分法其实也并不矛盾,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只是选取着眼点的角度而已。

    不过由于分代法的分歧,在新一代战斗机的说明书中俄国的战斗机便要超出美国同水平战斗机整整一代。美国要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下期再说。

    ※下期还将一并讲欧洲各国战斗机的超半代现象和垂直起降战斗机分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