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君子求知日月长 四-《潮水潮》
第(2/3)页
李新谢道:“得太公此言晚辈十分感谢,这几日身体已经好了,明日即可开学,请太公不用费心。”
又道:“刚才二哥到来,我正想往陕西家中寄信,临洮路上太乱,想请二哥做伴。”
唐秉木道:“路上确实不太平,世忠相去最好,你的身体如没全好,说不得再养几日?”
李新道:“不用,确实好了。”
唐秉木点点头对世忠道:“既如此,路上你多操心,让你五弟在此伺候先生,咱二人去曹家走走。”
唐世忠点头答应,与父亲一起走出门来。
曹家不远,挂着被子的门一会儿就到。
进门后唐秉木道明来意,曹一板称谢不已:“年年先生都要下顾在下,实是感谢万分,今年收成不好,我家土地不多,活干的差不多了,倒是想着去潘家做几天活,多少挣些粮回来,先生觉得如何?”
唐秉木道:“我也有此意,家兄今晨也吩咐了,待我叫世伟、世举先去做来,看看情况再说,你有了年纪怕吃不消。”
曹一板点头称是,曹妻奉上茶来,吃了,闲话一回告别出来。
——————
潘家是咋会事?
潘家是地主,在这一带很有名气。
从凡家岭向东北十几里路行到石梯子,再向西北几里直下三里的一个长坡,坡下的坪就是了。
这一带虽说是连绵的大土山,这种坪地随处可见,少的几十亩,多的数百亩,人家多聚于此,经济;文化;风俗也由此而生。
潘家这个坪是他祖宗所传,有土地三百余亩,三面深沟一面高坡,只俩兄弟居住,当兄弟的在城里做官,当哥哥的在此主持,生有二子三女。
二子都已成家,女子外嫁。除了自家人外,还有些长工,多是没有家的苦人。
老地主年岁已高,信佛,平生勤俭、寡言、为人和善,整天在地里操持,就像农人,不惹事生非,,颇有口德。
两个儿子就坏了,凭着一身好武艺,养着一些闲汉,牵着两条狗,整日里舞刀弄棒,走马斗鸡,惹男霸女,横行乡里,心肠恶毒,双手染了不少鲜血甚至还有人命,有不少人报在官里或进庄寻仇,却始终没有将他怎么样。
此二子仗着家里有些资财,不知天高地厚,还仗着那做官的叔叔。
特别是大儿子潘艾强,功夫了得,一般人不是对手。
这潘家有这么多土地,人手自然缺乏,一年四季的庄稼都要雇人,光凭自己那几个长工肯定不够,所以,四方五里的农人常来做活。
老地主却也公平,把一天所用的水和馍馍按定量摆在一边,另一边则摆着三十斤;五十斤;七十斤,三种布袋。
平常装的是洋芋,农忙时装的或谷子、麦子、苞谷,甚或会在袋子里面放上一小袋红麻,(要说一句,一般农人来此干活,多少都会自备些水和干粮,不然如何抵受那**之需)。
这一方面是因为地太多忙不过来,需要人手,另一方面老地主也是为乡民做善事,自己得利却也帮助了不少人,当地人谈起老地主来,没有恶意,相反有敬意,庄稼人嘛,一身的力气留着何用。
只是有一个规定,不论一天的活有多少,水和馍馍就那么多,天黑收工就可以任取那三种布袋中的一种,做为报酬,名叫取红。
你要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力气,必须布袋不粘地直上一个将近一里的,一个大陡坡,到坡上才作数,否则路上有人看着,一但落了地就会被取回,一天的活就算白干。
这是对贪心者的惩罚,常有那被取回者,坐在地上大哭,有规矩在此,农人却也认可。
所以一般人都取那小袋子的,只不过,要说明的是,如果有那么个人说今天下了雨,当然这一带难得下雨,没干多少活可以扛一袋大的,身上还有很多力气,那就倒霉了。
雨后的黄土坡泥泞不堪,人走都难,还要扛一个大袋的?肯定白干。
这约定俗成的规定远近都知,常年不变。确有那不济事苦命者,老地主却也并不吝啬,施与救济。
只是近段时间来,老地主的两个儿子,却把这多年不变的规矩做了改变。
两儿子,一个取名叫潘艾强,一个叫潘艾道,取道德强盛之意。
乡人私下却叫他二人盼挨刀,盼挨枪,还说强盗这个词就是为他们而生。
二人在外闹腾不说,近来管上了进坪干活的农人。
他们规定:水和馍馍不变,把三十斤的袋子改成二十五斤,五十和七十斤的不变,取红落地的要取回,不尊行者,轻的要挨骂挨打,重则罚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