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匡扶汉室少壮志-《东吴之孙策》
第(2/3)页
孙策一下从和叔身上跳下来,还没来得及答话,却被最了解他的和叔抢先回答:“少爷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入伍从军、建功立业,此前袭风军老爷忧其年幼轻率、不能服众而不以将军位赐。今少爷既立此功,老爷何不趁机给一个职位。”
正说着,孙坚却是脸色一变:“我受陛下亲命,为政用兵无不是胆颤心慎。小子微末之功,还能比得过我帐下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吗?!当真年幼无知、不知天高地厚!”说罢孙坚一甩衣袖,愤怒离去。
众人面面相觑,只得快步跟了过去。
还真是喜怒无常啊。
孙策苦笑,刚才他可是一句话还没来得及说呢,无辜至极。不过他一点不生气,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为公,让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当官,又是自己的长子,即使是再小的伍长,必定不能服众;为私,儿子尚小,肯定吃不了军伍中的苦,如果要打仗,那到底是带不带?!
摇了摇头,孙策为自己那个个性独特的父亲感到好笑。相比于三年前,经历了那么多事,他早已变得成熟懂事了许多。他当然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莽撞无礼的与父亲顶撞,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这些年,让他体会到了作为一家之长的艰辛,也渐渐理解了父亲。
站在那儿的和叔见孙策沉默不语,以为他还在为刚才父亲的话而生气,劝慰道:“少爷,老爷他也是一片好意……”
“我知道的,和叔!”孙策抬头,微笑。
“啊~”和叔一愣,继而坏笑,凑到孙策耳边揶揄道:“那是不是我家少爷对这个小丫头有意思?”说着,用眼睛瞟着先前那个婢女。
孙策看她,又立即挪开,脸一红,道:“哪有,和叔净瞎说!”
小丫头看那两个人频频用邪异的眼神向自己瞟来,她也是情犊初开的年纪,哪能猜不到两个大男人的话题。念头刚一萌生,却似有一股电流,身子不禁一颤。霞飞双靥,小丫头不敢再看,将头埋到了胸口。
“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和叔都看见了。你若是害臊,和叔帮你说!”一个已是不惑之年、平时都寡言冷语的老人,此刻居然露出了一副玩世不恭的神态来。
“和叔,我不跟您说了!”孙策一跺脚,便要狼狈逃离。
“公子……”见孙策要走,一直沉默的婢女突然抬头,急唤了声。
“我出去走走!”
不理会婢女,孙策大步走了出去。
出了郡府,孙策一路闲逛,因为刚经历战火洗礼,城中略有些破败。街道上商贩行人寥寥无几,荒凉而冷寂;来往巡逻的官兵,披坚执锐,给这个城市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漫步在道路上,出于对大城市的好奇,孙策四处打量,可眼前的残败景象,令他大失所望。信步走上城楼,四处残垣断壁,殷红的血迹,隐约可见。微风拂过,腥臭的味道一阵一阵扑鼻而来。即便是杀过人、上过战场的孙策,也不禁倒胃欲吐。
他身有伤病、未得痊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战场上的尸体并未得到及时的处理,正值春夏,三天一过,腐烂的恶臭自然随风四散、源源不断。
人间地狱!
三天前,正是在这里,爆发了一场生死鏖战。孙坚兵不过千,攻城器械短缺,却临危不惧,指挥若定,面对一万的敌军,一战而定。眼前的破败,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战况是多么的惨烈。长沙重得,区星授首,孙坚终究不落『江东猛虎』的威名。
可惜孙策因为落马昏迷,而无缘见证那场历史奇迹的一刻。
走到城墙边,一手抚在城垛上,孙策极目远眺。第一次站在真正的城楼上,身处数丈的高空,他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战场上。刀枪箭雨,历历在目;厮杀呐喊,回荡耳畔……想着想着,孙策不免心潮澎湃起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自孙策懂事以来,看到的是破败的山河,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人民。有多少与父亲一般的众多忠臣烈士为了自己的家、为了这个国而四处征战、只求一个安家之地,可那些奸佞小人却仍然在朝堂上享受荣华富贵、逍遥法外。从富春到长沙,一路走来,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就算区星这一类乱贼,也是为了生存而逼不得已当贼的,如果可以安稳地生活,谁又愿意去过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忽然之间,孙策明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个乱世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孙策发誓,长大了一定要跟父亲一样,带甲百万,扫清四宇,匡扶大汉,还天下一个太平!”孙策目光坚定而认真,捏紧双拳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年幼而单纯的他,常年生活在父亲孙坚威名的阴影下,受父亲的熏陶影响,只是不想平凡地走过这一生。天下大乱,既是灾难也是机遇,一个建功立业、名垂千古的机遇。
一想到自己策马驰骋疆场的画面,孙策就热血澎湃。什么名利,什么权力,对于他来说都不重要,这一切,只会成为累赘而已。一将功成万骨枯,明知如此,可历朝历代还是有数不清的豪杰名将涌现,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意的,只是战场上的酣畅淋漓。乱世出英雄,若在和平年代,他们顶多是个种瓜小农罢了。既然天赋异禀,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才是他们的宿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