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定秦曲》
第(3/3)页
从周王朝的起源记载可以看到的是,周朝与商朝之间的交流事实上应该远早于武乙时期,这也佐证了一点,在武丁时期的商朝,也有可能是从周朝手中得到驯马技术。
但是这一点的确切时间如何,还要等待更进一步的考古学的资料描述来加以对比。
……
而一种观点认为,用马驾车是驯化野马为家马的另一个原因,这可以殷墟现的不少家马出土于车马坑来证实。
家马是人从野马驯化而成,车是人制作的工具,人把家马和车合二为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马拉的战车带动了国家的展和文明的进程。殷墟现的车马坑都是一车两马,两匹马拉车是商代的特征。
属于西周的沣西张家坡遗址出土了四匹马拉的车。当年周武王率军讨伐商纣王,在朝歌打败商王的军队,一举灭了商朝。“武王伐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在那场战争中,四匹马拉的战车可能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春秋开始,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马拉的战车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准。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被称为“一乘”,当时已经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
战国后期,赵国的北方地区毗邻游牧部族,身穿窄袖短衣的游牧部族时常骑马纵横驰骋,开弓射箭,滋扰边境,对赵国形成极大的威胁。赵国的武灵王大力推行“胡服骑射”,在全国推广胡人的服饰,组建骑兵部队。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由此开始。新建的骑兵部队行动迅疾,灵活机动,先后战胜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族,拓展了赵国的版图。
这一改革还带动了各**事力量的重组,史载燕国“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秦国“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始皇最终横扫**,统一中国,“骑万匹”加上“带甲百余万,车千乘”,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出现的马镫更加有利于骑马。那样,马除了用于作战外,开始成为交通工具,后来展到妇女也可以骑乘。唐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就展示了几位贵妇骑马踏春、悠闲自得的景象。
史书记载,秦人在秦襄公建立秦国之前,是一个以养马为主要职业的游牧部落。后来秦国的历代国君都十分重视养马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秦穆公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相马专家——伯乐。
伯乐对长期的相马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相马经》,把马依照品种、体型和毛色进行分类,依据马的各个部位的形状、尺寸和比例进行归纳,总结出良马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及具体形状。
后来的多部历史典籍对相马和养马技术做了更加全面的描述。在历朝历代的民间也广为流传养马的技术,比如“马无夜草不肥”这句俗话就是对如何养好马的生动写照。
尽管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在研究秦始皇兵马俑的陶马时,现秦代已经存在阉割技术。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现一组大型的陪葬坑,出土了大量木制的战车和陶制的武士及马匹。
其中1号坑是以战车与步兵的排列组合,2号坑是战车、骑兵、步兵的混合编组。这些武士和马匹均按照真人和真马的尺寸制作。1号坑里的马均是拉车的,每辆车由4匹马拉。我们现1号坑出土的全部的马都被制成被阉割的公马,这些马只有***没有******2号坑里现的骑乘的马的背上有马鞍,故称为鞍马。
鞍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没有***另一类除**外,还有***由此看来,当时安放在这里的全部陶马依据**的有无,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明显地表现出是被阉割过的公马;另一类则明显地显示出其是未被阉割的公马。
当时拉车的马都是阉割过的公马,而鞍马却可以分为阉割过的和没有阉割过的这样两种公马。这一现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养马技术、用马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阉割技术明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结论。据学者闻一多考证,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阉割的记载,如猪字的腹部有一画与腹部相连和不相连两种写法,相连的是公猪,不相连的是阉割过的公猪。
据古文字专家王宇信考证,在甲骨文中还有在马字的腹部加一符号,此为用绳或皮条为套,将公马的**绞掉。
但是这些研究在后世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