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定秦曲》
第(2/3)页
目前,对殷墟中出土马骨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马牙、马骨在内的形态学的观察和测量、病理现象的研究、数量比例的统计、考古学文化现象的观察、古dna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等一系列研究结果,均证明这些马属于家马。
鉴于这一地区在距今约33oo年以前几乎没有现马骨,而在距今约33oo年以后多处遗址中现车马坑和被埋葬的马,因此,我们认为家马在这一地区是突然出现的。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家马可能是从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
但是,既便是在黄河上游地区,家马出现的时间与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家马的年代相比,大约晚了1ooo多年。所以,当时黄河上游地区的家马很可能是从现在的中国境外传入的。
而这个证据也在某一方面说出了家马或者是驯马技术来源于蒙古高原的可能性。
毕竟相对于翻越葱岭这个几乎是全年严寒的区域,平均算是较为温暖的蒙古高原,更容易让家马或者是驯马技术得到传承。
……
同样是在这方面的记载描述,在距今37oo年左右的黄河上游地区现的马骨是与随葬相关的,但是,不能以此断言驯化家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随葬。
由于在殷墟属于王陵范围的西北冈现大量的马坑,埋葬的马达数百匹之多,如此规模的埋马,似乎显示出王权的实力。
从这点看,饲养马匹从一开始就与巩固等级制度的行为密切相关。
有意思的是在殷墟和陕西省长安县西周的都城沣西遗址都现了马坑,两处遗址埋马的方式有所不同,殷人埋马都是一匹一匹整齐地摆放,而周人埋马除整齐地摆放之外,还有杂乱地放在一起,这显示出商人和周人各自的风格和文化传承。
这也有可能说出一个情况,那就是周人比起商人要更早接触到驯马的技术,毕竟在距离而言,商人所在的河南地区要比起周人的陕南地区距离甘肃一带更远。
但是在第一次商人与周人的战争之中,商人取得了胜利,并且迫使商人驯服,这也有可能是商人得到驯马技术的一个可能性:
从夏初以来,周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方国。到夏代后期,夏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渭北平原的农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周人的居住地也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周部族领公刘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很快就将周部族展成为一个富庶兴旺之邦。接着他使用武力,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周道之兴自此始”。
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在商王武丁前后,周已展为商王朝西部的大邦。《国语》载:“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
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
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著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吴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
周人势力的迅展,加剧了与商王的矛盾,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周文王继位后,周人势力进一步壮大,占据了关中平原。周、商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商王纣一度把周文王囚禁于羑里。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文王。[8]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
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又伐邘,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迁都于丰都,准备进取殷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