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定秦曲》
第(3/3)页
绍兴三十二年三月,命令“兵部侍郎陈俊卿、工部侍郎许尹,经划两淮寨堡屯田”。
此时两淮屯田由于金兵的不断侵扰,已尽为荒野。御史中丞辛次膺“乞集遗氓归业,借种牛,或令在屯兵,从便耕种。此足兵良法”。
这一年,从淮西招到濠州参加屯田的归正人有1o752人。
宋高宗在退居为太上皇前夕和宰相谈到淮上屯田时说:“士大夫言此者甚众,然须有定论。用诸民乎,用诸军乎。若论既定,当先为治城垒庐舍,使老少有所归,蓄积有所藏,然后可为”。宋高宗的这两段话,说明两淮推行屯田和营田虽已三十多年,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而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虽也有一些办法,却又朝令夕改,经常变动。
隆兴元年,两淮地区经金蹂践之后,百姓都流亡他乡。维扬帅周淙,“极力招辑,按堵如故。劝民植桑拓,开屯田”。周淙镇守濠梁、淮楚原有依靠山水建寨自卫者,淙为之立约束,结保伍,有效地防御了金的入侵。
隆兴二年,江淮都督陈俊卿,“欲以不披带人,择官荒田,标旗立寨。多买牛犁,纵耕其中。官不收租,人自乐从。数年之后,垦田必多,谷必贱。所在有屯,则村落无盗贼之忧。军食既足,则馈饷无转运之劳,此诚经久守淮之策”。
宋孝宗命陈俊卿组织实施,整顿淮东屯田。镇江都统制刘宝措置扬、楚、高邮、盱眙、天长等处屯田,“于入队官兵内拣选请受低下、元系庄农、使臣五人例、三人例及效用、长行军兵、口累重大情愿屯田者,及忠义、归正人旧曾力田耕垦之人”,“合用农具本军自行置办外,其耕牛、种粮、盖屋竹木,并乞官中给降”。最重要的是这些“军兵费用钱米,系是逐人身份合得请给”,“田熟之日,官不收课,人有所得,自然乐从”。
让军兵既能从国家领受其“合得请给”,同时又能获得耕作的全部收获物。对承佃屯田和营田的耕兵,规定如此优厚的待遇,是由于这一地区处于战争前线的特殊性,这种优厚政策并没有普遍意义。
刘宝指出:这一地区“自经兵火凋残之后,荒田甚多”,这些佃耕的军兵,是执行且耕且守,规定“于种莳之暇,令官兵时复阅习元来执色武芒,免至废堕。至收成毕农隙时,却行抽回军前,以备防捍”。由于屯田是为了积贮军饷,所以才规定“田熟之日,官不收课”。
………………………………………………分割线…………………………………………
从宋朝时期的部分屯田记载来看,宋朝时期对于屯田的支持力度是不低的。但是因为很多方面的因素,大规模的屯田计划事实上能够真正起到作用的记载却很少。
而最要命的地方是,张嘉师眼下即使是想如同历代屯田方式一样,却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做出最根本的安排。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