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定秦曲》


    第(3/3)页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挥着重要作用。

    灵渠作为一条运河,要作用是军事运输。唐代鱼孟威在《桂州重修灵渠记》中说,“秦命史禄吞越峤而凿之,汉命马援征徵侧而继疏之。”

    自秦始皇兵岭南开始,历史上许多与岭南有关的战事均离不开灵渠。大批兵马和军需物资经湘江-灵渠-漓江这一航线运入岭南,灵渠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武帝元鼎五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反判汉朝,汉武帝令“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抵苍梧”。汉军分路南下,向广州进攻。其中“下离水”的一支汉军,就是取道灵渠入漓江抵苍梧。翌年,南越国灭亡,汉武帝统一了岭南。

    东汉建武十六年,交趾女子征侧、征2姐妹叛汉,汉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大军取道灵渠,南平交趾。马援南下的行军路线,主要是从湘江水路经灵渠转入漓江下桂江,再沿西江至合浦港,开辟了广西、广东经南流江至合浦通往交趾(越南)的交通路线。到达合浦港后,再“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进入越南腹地。公元43年初,征侧、征2被擒,岭南叛乱宣告平定。

    唐代,到唐朝宝历年间桂管观察使李渤修渠时,灵渠的主要功能之一还是军事运输。从鱼孟威在《桂州重修灵渠记》的记载可以证明:“灵渠……乃用导三江,贯五岭,济师徒,引馈运”、“况近岁以来,蛮寇犹梗,王师未罢。……或屯戍交还,星火为期”。

    唐乾符六年,黄巢率领农民军,从广东进入广西,溯漓江经灵渠转湘江,“自桂州编大筏数十,乘暴水沿湘江而下”,北上湖南,继而进军中原。

    至宋代,灵渠的军事运输功能仍然重要。嘉祐四年,广西提点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主持修渠,为宋军安定南疆提供后勤保障。

    元代为了军事运输,曾对灵渠进行了三次修整。据《国朝名臣事略?丞相楚国武完公传》记载:“移师靖(静)江,破严关,败马都统临(灵)川,陈、张两总管小榕(溶)江,……乃闸全之湘水三十六所,以通递舟”。这里所指的“三十六所”,就是灵渠的三十六陡,“以通递舟”,显然是为了军运。

    明代洪武二十八年秋,广西南丹一带少数民族反叛朝廷,朝廷派监察御史严震直重修灵渠,目的就是为了转运兵马粮草。

    明代孔镛的《重修灵渠记》记载:“奉议、南丹、向武诸州土人谋叛。朝廷命将征之。时致政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唐公铎来议军事,道经兴安,观渠废驰,闻。上勅监察御史严震直来董厥事”。

    直至清朝,咸丰二年二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久攻桂林不克,于5月19日撤离桂林,进入兴安,取道灵渠北上全州,直指湖南。清人《独秀峰题壁诗》有句:“天南要隘尽全州,贼众联帆据上游。”这“联帆据上游”的太平军,就是经灵渠而下湘江的。

    中法战争期间,英勇抗法的刘永福黑旗军,也是从经灵渠南下的船只中补充军需物资。可见,灵渠在中法战争中挥了应有作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