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定秦曲》
第(2/3)页
南宋绍熙五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计用工25万,用钱3oo万缗。
元至正十四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计用工14.8万,用钱5ooo缗,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
明洪武二十九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动用民夫911o余人,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长126丈,阔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龙母祠前土堤151丈、阔5丈、高o.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处,砌灌田水涵24处,砌陡岸36处,共用石块石板2.8万块,桩木1.55万余根,石灰67.49万余斤。
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o4年)二月,修复如旧。
明代另一次较重要的灵渠维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由于洪水泛滥,渠堤毁坏严重,由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用巨石以堵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这是有关大、小天平坝上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最早记载。
清康熙五十三年,天平石诸险工倾决殆尽,陡门仅存14座,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陡门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凿去湘江及漓江险滩礁石19处。陡门过去皆用丛石砌筑,这次全用巨条石合缝浆砌,用银2.4万两有余。
乾隆十九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计修堤和鱼鳞石1o2道,修坝1道,修陡门16座,并疏浚渠口积沙,天平坝基尽钉松桩,上面用青石密砌,两石相接处均以生铁锭钤锢,共用银49oo余两。
清嘉庆二十四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计用工1.496万个,用石256丈,用灰1.2万余斤,用桩木56o余根,杉木64根,用银1775两,主要维修陡门。至此保留陡门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
光绪十一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因铧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o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逢处胶以灰泥,外复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
工程自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银94oo余两。又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动工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3处暗礁,用银8oo两,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
民国21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o7米。
从以上的灵渠维修工程的记载可以想象的是灵渠在修筑时候所动用的人力物力,绝对不会少于洪武时期修缮灵渠的相应工程量。
但是从这些修缮的记载而言,灵渠虽然是劳民伤财,但是绝对不能说是于国于民并无裨益。
……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