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定秦曲》
第(2/3)页
但阿提拉却没有被说服,并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纳要求进一步的解释,准备一旦无法获得满意的答覆便挥军攻打西罗马帝国。
在派遣到拉文纳使者得不到答复,以及加上法兰克人的求援后,阿提拉决定集结一支庞大军队攻向高卢。他从阿兰人,萨克森人,东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鲁利人等服从匈人统治的民族中抽调军队,加上自己领导的匈人骑兵,组成一支混合军队攻打西罗马帝国于高卢的领地。
公元451年,当阿提拉率领大军抵达罗马帝国比利时行省时,根据约尔丹尼斯的记载已达5o万。于4月7****攻陷了门次城,同时间罗马主将埃提乌斯正于凯尔特人,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中抽调军队。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沙隆之战爆。
……
在法国东北部的香槟平原上,坐落着法国小城沙隆。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地势略有起伏,马恩河蜿蜒流过,两岸长满高大的白杨树。沙隆城外五英里的马恩河边,一个小山包突然隆起,周围依稀可见人工开凿的堑壕。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是古战场,千百年前有一支军队曾经在这里掘壕据守,做最后的抗争。如果有当地人路过,他会告诉你这个山包名叫“阿提拉营地”。
公元451年9月2o日,就在这块平原上,爆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会战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罗马帝国,而另一方是号称“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领导的匈人为的联军。
会战以后匈人军队败退到这个小山包附近据守,而阿提拉用木制马鞍堆起一座小山,将他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妃嫔置于其上,他自己端坐在中间,打算一旦罗马军队攻破他的营垒,就引火**。
而作为罗马人统帅的埃提乌斯,后世称之为罗马护国公,对瓦伦提尼安三世皇帝具有左右一切的影响,曾统兵先后击败过匈人、法兰克人、勃艮地人和哥特人,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
他出身作为骑兵长官之子。早年在西哥特人和匈奴人那里作过人质,因而对当时几个主要的部落民族比较了解。在高卢连续击败西哥特人和法兰克人以后,他於43o年被任命为海6两军统兵官。后三度出任执政官(432、437、446)。
433年获贵族封号。此后几年一直在高卢作战,6续镇压各地的叛乱和不屈服的部族。435~437年他残酷消灭勃艮地人在沃尔姆斯建立的王国。437~439年在图卢兹挫败西哥特人的进攻,44o年返回意大利。451年联合西哥特人在沙隆会战中击败阿提拉和匈人。但是翌年阿提拉再次入侵意大利时,他却无所作为。454年被瓦伦提尼安谋杀。
在沙隆之战之前,接到阿提拉的战争******以后,从伏尔加河到多瑙河的匈人部落和蛮族藩邦尽皆响应,派兵向莱茵河畔集结。大军所到之处,高卢名城一个接一个地陷落,惨遭屠戮和焚毁。阿提拉攻陷法兰克城市梅茨以后,兵分两路,一路沿塞纳河向西进军,而阿提拉自率一路南下,兵锋直指名城奥尔良。
阿提拉大军对高卢北部的蹂躏震惊了西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大家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对抗匈人的。埃提乌斯抓住这个同仇敌忾的良机,四处奔走,施展他高的政治才能建立一个抗击匈人的统一战线。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蛮族,甚至不列颠的凯尔特部落都派兵来援;和埃提乌斯打了二十年仗的宿敌-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也亲自领兵前来助战。
阿提拉得知罗马联军逼近奥尔良城以后,立刻撤围北去,同时命令在高卢各地劫掠的匈人部队向香槟平原集结。埃提乌斯率领大军尾随而来,两军终于在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那片广阔的卡塔隆尼大原野相遇,各自摆开决战的阵势。
罗马联军方面,由埃提乌斯亲率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西哥特军队在右翼,而中央是阿兰人和其他蛮族。埃提乌斯这样部署相当冒险,因为他把罗马联军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间,非常容易被匈人军队从中心突破,将罗马阵线拦腰斩断;从另一方面讲,中心突破的匈人部队也有被罗马从两翼包抄的危险,搞得不好会重蹈罗马人在坎尼的覆辙。埃提乌斯面对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一步险棋。阿提拉针锋相对,亲率匈人精骑居中,把东哥特人放在左翼去面对他们的同胞,而其他各蛮族军队组成右翼。
这个时候的罗马军队和凯撒时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罗马军团的编制到此时已经缩小为一千多人。步兵的装备也有变化,全金属表皮的盾牌取代了木制盾牌,防护性虽然增强,但重量也大增,非常不利于步兵冲锋。罗马步兵从前惯用的重型标枪被一种轻型标枪替代,这种标枪虽然穿透力远逊,但射程可达五十米。罗马军队此时的战术已经变得非常保守,一般都是组成盾牌阵等敌人来攻。与罗马军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哥特军队,以大量的重装骑兵为核心,战斗时由铁骑冲击敌阵,步兵随后掩杀,已经体现出后古典时代战争的特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