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定秦曲》
第(3/3)页
翻开《尚书》、《史记》等,桀有的罪恶帝辛都有,而桀没有的,帝辛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恶的集大成者,亡国是其罪有应得。
……
南蛮的称谓来源在后世有一种观点:
早在秦朝以前,中原人把长江以南各部统称为“越”。“南蛮”即是指江浙沪、广东、广西一带。江浙沪一带是“吴越”,福建一带是“闽越”,广东一带是“南越”,广西一带是“骆越”。骆越是现在壮、侗、京等现今广西及越南各族的祖先。
当两个文明交流的时候,总有一些新鲜的事物是另一个文明没有的。于是必须新造一个字、词来代指这个事物,在古代的中原文化也是如此。在新造字、词中,最简单的、最常用的就是音译。比如:古代有“秏”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一种稻类植物”。其实,这个读音在壮语中的意思就是:“大米”,这和汉语的解释完全一致。
同理,壮语中的“村庄”读音正是和“蛮”相近。所以,“南蛮”的正解应该是:“南方的部落(村庄)”。另外,在秦以后,“骆越”一词就极少用,取代的是“南蛮”。然而其他各越却无取代之词。由此可见,“蛮”正是壮语言的音译。
而除了以上的观点之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商朝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先秦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
南蛮的历史关系。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后世一些地方,往往将南蛮作为骂人用语,但是历史上的南蛮更多是区域指代,而非用来嘴炮的:
南蛮在古时候只是指南方的民族和他们居住的地方。中原汉人在秦代之前叫华族(或华夏族),华族之外的民族按分布方位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南蛮就是对长江以南各民族的统称,不仅是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曾有蛮族居住。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由古蛮族演变而来的。可见“南蛮”在古时候根本就不是骂人的话,就好像我们现在说谁谁谁是苗人、谁谁谁是瑶人一样,不存在贬义。
古时候的四方异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到现在只有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这是为什么呢?
根子要追到被称为儒家正统的孟子身上。因为他曾经讥讽楚国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时代南蛮不是骂人话,因为楚国就是南蛮,倒是“鴃舌”有讥讽的意思,说他讲话像鸟叫,鴃就是伯劳鸟。
但时间久了以后它累及到“南蛮”也被当成是讥讽南方人的词儿了。
而在某个意义上,南蛮若是说作为一个名词的存在,理应与百越是区分开来。
而先秦时期的南蛮描述,事实上是将百越聚居之地到巴蜀这一片区域的民族,都笼统概括到一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