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定秦曲》
第(3/3)页
后世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开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馀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oo年。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1.35米,边长为2米。由此推断,原始形态的井的出现,还要早得多。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层岩性结构﹐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井型。
中国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o~3o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这种井只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
为了开采深部地下水﹐展了口径较小(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而深度相当大(几十米至几百米)的管井。
打管井需要专门的打井机械和采用比较复杂的工艺。早在公元前25o年﹐在中国现今的四川省﹐就在坚硬岩石中大量开凿深达数十米乃至百米以上的井﹐开采地下卤水煮盐。打井揭露存有卤水的承压含水层后﹐地下水往往从井中自行流出﹐这种井便是自流井。
后世的各国主要用管井开采地下水﹐用动力钻机打井﹐以各种水泵作为提水工具。中国在1949年以前﹐只有少数城市有少量管井﹐用动力提水的井也为数不多﹔到198o年﹐全国动力提水的井展到22o万口﹐广泛用于工矿城镇供水﹑农业灌溉及其他目的。
适应不同的地层条件﹐展了斜井和水平的井。为了增大井的出水量﹐后来又出现了将水平的滤水管与竖向井筒结合起来的辐射井。这种井的主井筒直径可达数米﹐水平滤水管长数十米到一百多米﹐宜于开采埋藏浅﹑厚度小的松散的或半胶结的含水层﹐也可用于截取河岸及河床下的潜流。砂砾层中的辐射井﹐出水量最大可达1立方米\/秒。
中国西北部黄土中打的辐射井﹐出水量往往比同等直径的筒井增加十余倍至数十倍。
而还有一种中国文化产生的水井类型,叫做坎儿井。
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利用开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无动力吸水设施。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分布很广。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
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比传说波斯于公元前8世纪有坎井,要早1ooo多年。
《庄子?天地》篇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贡向其介绍当时的先进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他害怕使用机巧工具而乱了思想,坚持遵古法凿隧取水。可见在春秋时期凿隧取水已是一项古老技术,而这种技术运用于坡度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
《庄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这类井似同于壑,应是流水深沟或地下暗渠。
《荀子?正论》又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坎井之名,正式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