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定秦曲》


    第(1/3)页

    云中城内的水井大部分都是最为常见的竖井,而一些新挖掘的水井,则是在这个时期都算是比较罕见的坎儿井。Ω    笔Ω趣『阁Ww  W.  biqUwU.Cc

    这一个事情主要是由于水井挖掘的地区是否有房屋之类的设施作为主要的挖掘前提。

    竖井之所以流行,这同样是以周围的建筑格局为前提所进行的水井挖掘方式所导致的。

    而且在另外一个方面而言,竖井的存在主要也是受到地形影响的。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或者是海拔较低的山岭,竖井比较常见。而在海拔较高或者是有着一些坚硬岩层存在的地区,斜井则是较为常见。

    当然两者并不一定的,因为这个情况主要还是需要看当地亦或者是挖掘水井的地区更适合使用哪种挖掘方式进行挖掘。

    坎儿井的出现则是比较特殊,一般而言,使用坎儿井挖掘方式的地区,主要是有着一定范围可以进行引水地区。

    但是若是一个地区已经有了成型的规模建筑,比如说市集甚至是城镇,则是很少会出现坎儿井,因为这一个地区并不适合进行大量的地底挖掘工作。

    只不过情况也有例外的,那就是若是在一个地区有了一个较为大型的蓄水池,那么在附近修筑相应的水渠体系展出坎儿井,也是一个正常现象。

    ……

    说起水井,就不得不说一个与水井,或者是说与人类使用地下水有着相当密切关系的物品,那就是辘轳。

    辘轳是一种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汉族劳动人民已经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

    后世的一种观点认为,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ooo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辘轳是古代汉族民间的起重机械,是绞车的一种类型。常用于从井中汲水的称为井辘轳。辘轳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

    1974年在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掘中现木制辘轳轴两根,其中一根全长25oo毫米,直径26o毫米,经判定为用于提升铜矿石的起重辘轳的残件。

    起重辘轳的早期记载见于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书中记述了三国魏明帝(227~239)在建筑凌霄观时,误将尚未题字的匾先钉在高处,“乃笼盛韦诞,辘轳长縆引上”,使他能在离地25丈的匾上写字。

    而绞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在东晋永和三年(347)掘赵简子墓时挖及泉水,“作绞车以皮囊汲之”。北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载绞车图,并说“绞车,合大木为床,……力可挽二千斤”。

    井辘轳应用的较早记载见于南唐李璟(916~961)《应天长》词:“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元代王桢著《农书》(成书于1313年)和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都有井辘轳图。

    《农书》还记述了一种复式辘轳:绕在轴筒上的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容器,“顺逆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辍,见功甚。”这就省去空容器的行程时间;同时,空容器的重量也起一定的平衡作用。

    而到底是有作为水井使用的辘轳出现在先,还是有作为绞盘的器械在先,这一点暂时没有实物进行论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