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定秦曲》
第(3/3)页
也就是因为如此,在西方的文献当中,出现了以下的记载:
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城兵器库的清单:“5oo门炮,约8英寸长,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够射穿任何铠甲”。
这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一段时间,西方已经掌握了关于火门枪的制作工艺,甚至是有着自己的展方式,形成另外一条火枪展体系。
而在中国,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沿用火铳这样的较为原始的火器作为军队装备:
由于火铳在元末战争中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所以在明代前期得到了较大的展,其间又可分为两个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开端,以建文帝失位而结束。建明之初,朱元璋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展兵器制造,把元代创制的初级火铳,加以规范统一,根据实战的需要,展成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在内的洪武系列火铳。洪武系列火铳按形体大小、构造特点和作战用途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装备单兵使用的手铳,其二是装备于战船和关隘守备用的中型碗口铳,其三是专用于城防要塞的大型铳炮。
第二个阶段自朱棣称帝至正德末年佛郎机传入前为止。朱棣称帝后,对火铳的展尤为重视。他利用达的手工业、矿冶业所提供的技术和原材料等有利条件,大力推动火铳制造业的展。火器研制者也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可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火铳结构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性能的改良、威力的增强等方面,从而使火铳得到长足的展,成为明军的制式装备。朱棣以后的各代继承者,也都利用其成果,不断加以展,直到制成重达千斤的大型铳炮,从而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永乐系列制式火铳,把洪武时期的火铳展到了鼎盛时期。
其改进之处有:外形的改进,前膛由直筒改为由筒口到药室逐渐增大的形状,即药室壁加厚,使设计更加合理,也更加科学,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其二是增加了火门盖,使其更加安全、可靠,利于作战。其三是增配了装药匙,使药量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避免了药多或少带来的危险。四是增加了“木马子”,用以压实火药,增加爆力,增大射程。总之,在火铳的制造和使用上,更加规范、合理和科学。
在这个时期的火铳用铜或铁铸成,铜铸较多。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手铳轻巧灵便,铳身细长,前膛呈圆筒形,内放弹丸。药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门,供安放引线点火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于射者操持。有的手铳从铳口至铳尾有几道加强箍(见图)。
大碗口铳和盏口铳都因铳口的形状而得名,基本构造与手铳类似,只是形体短粗,铳口呈碗(盏)形,可容较多的弹丸。有的碗(盏)口铳尾銎较宽大,銎壁两侧有孔,可横穿木棍,将铳身置于木架上。射时,可在铳身下垫木块调整俯仰角。用于水战的碗口铳,多安于战船的固定木架上,从舷侧射击敌船。
自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佛郎机炮与火绳枪传入后,兴盛两百余年的中国火铳才在明军中退居次要地位。
从这一个方面的记载来看,火铳虽然说有所改进,但是始终还是在火门枪的范畴,而火绳枪的展,似乎不受重视亦或者是根本没有出现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