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定秦曲》
第(2/3)页
火铳以火药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的各种火枪的基础上,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展起来的,是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元朝时,管形火器得到展。火枪,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属制作,起初是用铜铸造,叫做“铜火铳”,后来又改用生铁铸造,称为“铁火铳”。这时金属管形火器不仅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从而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是中国劳动人民对兵器展的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火铳的展,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特别是专用火器军队的组建,使交战双方开始生了变化。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便它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献记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青铜铸造管身,能耐较大膛压,可以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因而大为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使用射。因此,在明以后不久就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
在元代火铳问世后,展很快,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后,大量制造火铳,加强了边防、海防和城防设施,并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嘉靖以后,明军装备的轻型手铳和重型火铳,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火铳的前身是突火枪,突火枪出现在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以粗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铁砂、碎瓷片、石子、火药等的混合物,其实就是反射弹药,突火枪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散弹枪)。突火枪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射时以木棍拄地,一手手扶管身,一手点火,出一声巨响,射出碎石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
因当时生产技术上的限制所用火药的推力相当有限,射程也就百米左右,它的射击精度和射程较难控制,再因为其枪管为天然竹管,在射击了几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燃烧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甚至直接导致炸膛,所以突火枪的真正实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火铳初创于中国元代,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射原理制成的。虽然长期以来对火铳创制的年代无据可依,但是在后世,由于搜集到的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火铳日渐增多,从而为分析其创制的时期和有关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资料分析表明,火铳应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元代创制和使用的火铳,使中国管形射击火器出现了由原始的竹筒火枪向金属材质铸造的火枪的一次飞跃性过渡,同南宋创制的突火枪相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火铳对突火枪的继承性,也可以认为元火铳是突火枪展的产物。相比宋代的突火枪,火铳的优点无疑是明显的,突火枪用的是天然的竹筒,火铳是金属铸造,在使用寿命、使用安全性和射程上突火枪都是难以比拟的。突火枪是最早自运用射原理的管形射击火器,元火铳也是自运用射原理的较为先进的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
后世认为:元火铳与突火枪相比,有许多改进之处。先,元火铳的使用寿命较长。金属制元火铳铳壁的熔点高,耐烧蚀性好,抗压力强,不易炸裂,能够适应因火药性能的改良和装药量的增多而增加的膛压,所以一支元火铳能够使用多次而无须更换,使用寿命大为延长。
其次,元火铳的制造规格易于统一。元火铳是按一定规格进行成批铸造的,同一批火铳的各部尺寸事先都有设计,除了因制造工艺不平的限制所产生的误差外,其他误差甚小,这样便可严格控制火铳药室的尺寸,保证装药量达到标准,既能保证射威力,又可提高射时的安全性能和控制射程、设计精度。
再次,元火铳的构造比较合理。在外形上已能明显区分出铳膛、药室和尾銎三个部分,各部分的横截面都呈圆环形,口径、铳长、铳膛长、药室长之间,虽无准确的数量比值,但其外形结构已反映出适合射需要的粗略的数量关系。
如药室部呈灯笼罩式隆起,内外径大于铳膛的内外径,因而使药室具有较大的容积和横截面,这种构造的特点,能使火药在较大横截面的药室内迅燃烧,增大了横向燃烧面,提高了燃烧的瞬时性,瞬间生成具有较大压强的大量高温气体,并被挤压(压缩)入截面较小的铳膛中,使压强再次增大,从而提高了射力和弹丸飞行度及杀伤力,最后一点,元火铳的射较快。元火铳的内壁较光滑,射后残存于铳膛内的药渣清除较易,费时较少,因而提高射。由于火铳的优越性,所以在创制成功后,便装备军队,用于作战,不但元军使用,而且元末农民起义军也多有采用,尤其是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使用最多,为其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火铳在元代创制以后即被用于作战,到元末时期使用逐渐频繁。
……
而在同一时期,有可能是由于贸易作为前提,元代火铳流传到西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