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罗马人的关键海战(中)-《定秦曲》


    第(3/3)页

    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并非海上强国,十分缺乏海战经验。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前,罗马共和国还未曾在意大利半岛之外作过战。罗马军队的强项是6地作战,以其遵守纪律且骁勇善战的士兵而著称。乌鸦吊桥使罗马海军可以匹敌强大的迦太基海军。罗马运用吊桥战术赢得过多次战役,其中包括迈利、萨尔赛、廷达里斯、埃克诺穆斯角等知名战役。

    尽管乌鸦吊桥有其长处,但也不乏缺点:它不适用在大风大浪中使用,因为两船的固定连接会危及两方的船体结构。因而在风浪大的海上航行时,吊桥便被弃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船舶工程教授Bonebaker根据吊桥大约一吨的推算重量认为,排水量约25o立方米的罗马五层橹船(quinquereme)的稳定性不会因此而受很大影响。

    而另外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吊桥的重量影响了战船的适航性,罗马在前255年和前249年因为风暴而几乎完全丧失的两大舰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吊桥导致的不稳定。随着罗马海上作战能力的增强以及士兵经验的增多,后来吊桥不再被使用。在埃克诺穆斯角战役之后就没有了吊桥使用的记载,在决定第一次布匿战争胜败的埃加迪群岛战役中罗马就是在没有吊桥的情况下取胜的。

    不过公元前36年瑙洛库斯战役中阿格里帕就使用了一种类似乌鸦吊桥的装置,名为“哈尔巴”。

    ………………………………………………分割线…………………………………………

    而在米拉海战失败之后,海军主力损失惨重的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当中余下的两场海战,同样受到严重的影响。

    埃克诺穆斯角海战是生在公元前256年夏,第一次布匿战争(TheFirstpunicar,公元前264—前241年)期间,罗马舰队和迦太基舰队在埃克诺穆斯角(西西里岛南海岸的海角)附近的海战。

    罗马舰队(二百五十艘艘战船以及一批载有4万名登6部队的运输船)在执政官卢基乌斯?曼利乌斯?武尔索(Lunetgus)和马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卢斯(marcusati1iusRegu1us)指挥下驶往阿非利加,企图遣送登6兵登6,对迦太基实施突击。罗马人考虑到渡海时可能遭到敌人袭击,便把舰队分成4个队。第一纵队及第二纵队依序成为锲型的两侧,第三纵队的两侧与前面两群舰队形成的两侧对其,其余船只与其对齐,并排一列,最后则是第四纵队,也就是后线部队。整个舰队前方开放后方则极其严密整齐,这使得舰队有效率,并容易维持。全舰队看起来像是以三角形形式布阵。三角形底边后则是载有马匹的运输舰。这样的布阵也起到了震撼对方的效果。

    罗马舰队在西西里岛附近遭到了哈米尔卡?巴卡指挥的迦太基舰队(二百三十艘战船)的攻击。迦太基将领看到罗马布局后,从容不迫的令四分之三的舰队以一字排开;所有舰队皆正面面对罗马舰队,其右翼延伸到大海。迦太基企图越过敌军从侧面来进行包围。其余舰队则是排列在左侧,指向岸边,与主力舰队形成一个角度,并延伸过。迦太基的右翼是由汉诺统领,他的战斗群包括有特殊船头设计的军舰,用来撞击敌军,而且最快的五层舰,拥有攻击船只复侧所需的度。开战后,第一纵队与第二纵队的敌军轻易击溃部分迦太基军队,罗马人在后面穷追不舍。

    结果是第一纵队与第二纵队与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分离,因为第四纵队与第三纵队还要保护其满载马匹兵员的运输舰。迦太基军队乘机而上,而罗马人则有非常的信心与勇气,只要敌人一靠近,战场就变成的纯肉搏。迦太基的四纵队分别吸引罗马军队至三处各自相距很远的海域进行作战。

    但最后,哈密尔卡的战斗群由于罗马人的“乌鸦”而被迫溃退,此时雷古卢斯见后方后线部队正陷入挣扎,便率军赶往,后线部队虽然已经严重受创,但见到雷古卢斯的旗舰,重新鼓起精神参与战斗。结果这次战役变成的迦太基人自己被包夹,并惊讶的现自己正在被支援而来的敌人包围,于是开始撤退,航向大海。随后,雷古卢斯立即率其船队支被迦太基人包围的好如“围城”的第三纵队友军并反而包围了迦太基人并成功俘获五十艘战舰及其水手,迦太基人仅少量人逃离。

    此战,罗马舰队击沉迦太基舰共约三十余艘战舰,并俘获近七十艘战舰。罗马人损失战船24艘.埃克诺穆斯角海战的胜利为罗马人铺平了通往北阿非利加的道路,提高了罗马队在西其地中海及其希腊的威望,顽固了其在西西里东南部及东部的统治,并流传给后人一个不朽的传奇,英雄的故事与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一无所有到组织其一个个庞大的舰队。此后,其军队在克鲁彼亚城附近顺利登6,并很快攻下迦太基阿斯匹斯城。

    ……

    在某个意义上迦太基人很明显不知道自己应该吸取教训,或者是受限于自身军队的近战能力较为薄弱问题,无法有效应对接舷战的情况,最终同样导致了埃克诺穆斯角海战的惨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