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定秦曲》
第(3/3)页
最后,假如在马恩河会战中取得了有利战果,德军面对距离和补给方面的严酷事实能否继续坚持下去?所有这些都是有待回答的问题。
施里芬计划1897年的初稿,到19o5年12月经过充分修正补充的定稿,在它的整个演变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战略因素,而不是后勤因素。这位德军总参谋长看到,他的国家四面受敌,迟早会卷进一场至少是两面作战的战争。施里芬继承克劳塞维茨建立的传统,他的目的不是要对德国的敌人取得一次不完全的胜利,而是要彻底歼灭敌人。
根据一系列理由(包括军队数量与其活动地域面积之比,以及有无良好的道路网和铁路网等),他认为这一目的最易在法国达成。因此.法国成了他所统率的庞大兵力的打击目标。而在东普鲁士,只留少许兵力对付俄国人的进攻,这一部分兵力应设法坚持到底,待对法作战胜利后即可调来增援部队。这样,施里芬整个计划的实现有赖于动员、展开和作战行动的度,总时间规定为42天。
而实际上,施里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犯了当其时有可能算是在容克军官团当中的一个很常见的错误,或者是说思维误区。
那就是他们很大程度无视掉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战争胜负影响,从而在制定作战计划,甚至是在实施计划的时候,只会做“自己的分内工作”,而完全不会思考这样的计划甚至是作战指挥方面,国家的承受能力如何。
要在西线迅取胜有一个困难,即法国沿法德边境构筑了坚固设防阵地。这使施里芬相信,如实施正面突破,成功的希望显然不大。曾经考虑经过瑞士进行翼侧迂回,但因地形不利而作罢。
这样,经比利时实施迅猛烈穿插就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当施里芬计划最后定型时,如果不说鲁莽灭裂,至少也是胆大妄为。按此计划,约85%的德军应展开于帝国的西部边界,其中八分之七的兵力构成右翼的一部分,包括5个集团军,共33个半军(另有两个军应在尔后由位于洛林省内的左翼调来)和8个骑兵师。
这一庞大的方阵队形从右向左作梯次配置,西进比利时,向南作车轮状运动进入法国,从西面包抄巴黎,留下部分兵力包围该城。大军先向东,最后向东北前进,从后方攻击法军,将法军钉在其自己的筑垒阵地的背面。
施里芬大计划的政治方面和作战方面都曾受到人们的指责,因为有人认为在政治方面,它有引起英国干涉的危险,在作战方面,它设想的是法军会在法德边境筑垒工事之后坐守待毙。
在这一方面,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穿过比利时的车轮状运动,其“车轮”究竟有多大?从战略上考虑,为保证进军的快和兵力的集中,要求迂回包抄的距离尽可能短,办法即应沿默兹河南(右)岸向梅济埃尔-拉费尔一线作迅猛突进。但是,又担心在这样狭窄的正面上运动,会感到地区太小,道路太少,给部队行军和展开造成困难。此外,这个“车轮”的大小,也决定着战局开始前右翼各集团军所需集中地域的宽窄。
从计划的19o1-19o2年本来看,施里芬起初似曾打算在那慕尔附近从西向南变换进军方面。果真如此,则军队集中地域在北面不会过圣维特。在圣维特与梅斯(右翼的中心)之间,只有6条来自东部的双轨铁路,而根据1866年经验,为快展开军队,迫切要求利用尽可能多的铁路。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战略考虑和后勤考虑之间生了冲突,而施里芬的解决办法是有利于后者的。为最广泛地利用通至德国西部边境的双轨铁路,他决定让部队在从梅斯到威塞尔的整个正面上分散下车
为避免进军时产生不应有的拥挤,他提议夺取荷兰的林姆堡省(所谓马斯特里赫特突出部),从而不仅践踏比利时的中立地位,而且践踏荷兰和北布拉邦特的中立地位。最后,为在比利时境内得到足够的道路,他把进军的正面大加扩展,用他自己的话说,直到“右翼的最后一个掷弹兵能用衣袖拂到多佛梅峡”。
这样做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使德军在其包抄运动中不仅能围住比利时军队,而且能围住可能赶来援助比军的英国部队。
只不过,施里芬计划的最终失败,其败笔就是在于德军的后勤补充,基本无法满足前线的消耗,导致德军的攻势后劲无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