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火绳枪的存在感(上)-《定秦曲》
第(3/3)页
日本火绳枪是由葡萄牙人传入的,生于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1543年)8月25日,当时一只载有1oo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种子岛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为明朝五峰的王直(后称静海王王直的大倭寇头目)。葡萄牙人带有一种火绳枪,其旁有一穴(即火门),系通火之路,装上火药与小铅丸,用火绳点火,可将铅丸射出,击中目标,射时出火光与轰雷般的爆响。日本人时尧(地方军阀)见后视之为稀世之珍,将其称为铁炮。之后,又用重金将其购买,并派小臣条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学习火绳枪的使用及其火药制作法,仿制了十几支。不久,日本的一些铁冶场便先后仿制出日本式的火绳枪。当时的倭寇还把这种火器用于对中国的掠夺活动中。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1548年,又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铁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视仿制火绳枪,制成了鸟铳(鸟铳是明朝对新式火绳枪的称呼,因为枪口大小如鸟嘴,故称为鸟铳,又称鸟嘴铳)
鸟铳的主要特点先是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是设计了弯形铳托,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o:1~7o: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药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火机的不同,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射度,增强了杀伤威力。
据《大明会典?火器》记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制了第一批鸟铳1万支,装备明军使用。当时的鸟铳铳管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1o斤粗铁才能炼出1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铳管钻成之后再于前端装准心,后端装照门。铳管尾部内壁刻有阴螺纹,以螺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铳内壁。管口外呈正8边形,后部有药室,开有火门,并装火门盖。完整的铳管制成之后,安于致密坚硬的铳床上。铳床后部连接弯形枪托,铳床上安龙头形扳机。
经过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制和改制,火绳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明军装备的主要单兵射击武器。万历年间,火绳枪的研制又有许多进展。当时的火器研制家赵士桢就曾仿制成攻噜密铳(土耳其火绳枪),先后研制成各有特色的火绳枪1o多种,其他火器及战车1o多种,并以多种文体撰写《神器谱》等研制火器的论著多部。
马宪、李槐等人整理和传授的鸟铳制造工艺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虽然欧洲的火绳枪在17oo年左右就被燧枪淘汰,但在中国,火绳枪和火绳枪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国初年。在此期间,明末毕懋康明中国的簧轮枪,并被后来的清政府所采用,但是其延伸品却被做成御制自来火枪一直被清朝贵族所占有,决大多数的清军依旧装备大线枪与兵丁鸟枪等旧式火绳枪,甚至于依靠传统的刀剑弓矢与装备着先进燧枪的外国侵略者战斗。
为了解鸟铳的做法,这得从明代的工艺说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而在民间,火绳枪也算是一种相当普及的武器。按照《大清律例》规定:“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驱逐猛兽,并甘肃、兰州等府属与番回错处毗连各居民,及滨海地方应需鸟枪守御者,务需报明该地方官,详查明确,实在必需,准其仍照营兵鸟枪尺寸制造,上刻姓名、编号,立册按季查点。”也就是说,为了防贼,防野兽的需要,民间可以拥有鸟枪,不过必须向官府上报,获得持枪证明。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