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冷热兵器的取舍(上)-《定秦曲》


    第(2/3)页

    公元14世纪,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中国人明的火药兵器,使欧洲人从战争中学会了如何制造火药和原始火器,人们现在一头封闭的管内点燃火药,可以使像金属弹丸箭矢等射出去造成杀伤。这种管型火器多人操作的被称之为火炮,而步兵所使用的则称之为火枪,之所以被称为火枪是因为使用火药为******,而使用无烟******的枪,则不再享受火枪这一称呼,而是更具现代意义的步枪了。

    最早的火枪是火门枪,我国早期的诸如单眼铳、三眼铳等小型火铳等都属火门枪,所谓火门枪,就是在一端封闭的金属管上有一个点火的火门。火门枪结构简单,它有一个铜铸或熟铁铸造或打制的一端封闭的射管,射管的后端有一小孔,射管尾端接一木棍或长矛矛杆,木棍或长矛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制射。

    在欧洲火门枪被称作handgun,或者handnet,在这里不应被译为手枪,应被译为手铳或手炮。在欧洲,同属火门枪的轻型手枪是和比较大型的枪同时明生产并得到展的,因为,如果枪的尺寸较小,或者口径比较大的,那末枪管的锻造和铸造也就比较容易。因为,如果枪的尺寸较小,那末枪管的锻造和铸造也就比较容易。

    最早的手枪只是由一根很短的枪管构成,长度不到25厘米,口径为25至45毫米。火门通常在枪管的上方。这样小的枪很难掌握和瞄准,枪管会很快烫以致无法用手握住。因此,有时只好把它们装在木板上进行射击。关于手铳最早出现的时间,似乎可以上溯到13世纪的末期。

    后世考古在2oo4年的内蒙古现了具有八思巴文铭文铜制火铳,根据对铭文的判读,此铳铸造于元大德二年,也就是1298年。但欧洲人使用金属管装火器的时间大致也可以上溯到14世纪早期。

    虽然中国和欧洲的火门枪出现时间相近,但是他们的形状和制造方法却相差甚远:元代以及明初,中国火门枪采用的是铜合金铸造,其样式就如同前面的永乐火铳。而欧洲的火门枪的形式和制造方法却是五花八门:有青铜的,也有熟铁锻造的(熟铁锻造占主流,当时欧洲人还没有完全掌握铸铁技术),其外形有圆形截面的,也有八角形截面的,还有六边形状截面的。

    东西方两个区域大规模使用火门枪则是14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在中国,洪武铜手铳的大量现验证了其使用之广。欧洲也在多个国家可以找到14世纪中期或者稍晚的火门枪。除此之外,各种文献出也有确定的纪录:1362年意大利城市pergua就一次定购5oo支火门枪,同一年丹麦国王的儿子Va1demar?atterdag死于一枚火门枪的枪弹。

    最初火门枪枪精确度很低,主要原因是很难握住枪柄进行瞄准。使用火门枪时,通常是左手(不灵活手)握在枪管后面的地方,左臂和身体夹住枪托,右手(灵活手)用来点火。有时,士兵可以将枪托支在地上或放在叉状支架上。但是无论如何,点火时士兵的眼睛必须始终盯住枪的火门,才能将烧红的铁棍线香等捅进火门。因此射击时不能用眼睛来观察射击的目标,进行精确的瞄准。

    在当时,射手们这样评价火门枪:“单人操作火门枪,得有两双眼睛三只手才行!”而且单手握持,也导致了射手对后坐力承受能力的下降,进一步降低了火门枪的威力。

    所以,火门枪的射一般需要两个人。射时,将黑火药从枪的膛口装人,然后再插入诸如石弹或者铁弹、铜弹、铅弹一类的金属弹丸,火绳、线香、烧红的铁棍直接捅入火门用来点燃火药,火药点燃,生膨胀,产生巨大压力,将弹丸快推出射管,从而将弹丸射出。射时,一名射手负责瞄准和握持木棍,另一人专门负责点火。

    两个人使用一杆火门枪,显得很不方便,而且火力密度也完全不足,特别是骑兵,根本无法两人操作,施放火门枪的方法则有很多种,分为两人操作和单人操作。

    如果是两人操作,一个人负责用双手握住火门枪的手柄,大致对准目标,另外一个人负责点燃引信,总的来说这种方式能够获得较高的精度,不过助手的存在会大大降低火力密度。

    单人操作方式要困难的多:操作者必须用一只手握住手柄,另外一只手的肘部顺势将手柄的后部夹紧,大致对准目标后用这只手点燃引信,然后迅抓住手柄,避免射时候的后座力让枪出手。单人射击精度显然很难保证,但是由于不再需要助手,同样的人数,可以配备双倍的枪械。所以,火力密度得以大大提高。

    曾有爱好者进行过火门枪的试验证明,采用双手+肘部挟持的方式,经过稍许练习可以以8o%的概率射中25步(单步,大约在十**米的样子)以外的人形的靶子。

    不过考虑到:现代加工工艺水平较高,此次试验复制的枪膛的直径是17毫米,弹丸的直径是16.8毫米,而且枪膛更加光滑,这显然越了14世纪甚至15时间的生产加工工艺水平。而弹丸与枪膛之间配合以及枪膛的光滑程度,决定了射击精度。也就是说,还难以达到上面所说的在十**米处达到5四中的程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