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继承制度的负面历史(中)-《定秦曲》
第(3/3)页
但是在暗地里,烛影斧声的说法却毫不间断。
……
而赵光义原本的继承位置,应该是远逊于在杜太后死前就已经十岁的赵德昭。
建隆二年(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药进食不离左右。五月初一日,宋太祖因杜氏有病,特下诏赦免杂犯死罪以下囚犯。杜氏病情加重时,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
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对,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
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氏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
而有一点很是有意思的是,赵普在杜太后死前,并不是宰相:
建隆元年(96o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宋太祖从其议,御驾亲征,命赵普和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宋太祖笑着说:“你能够胜任战事吗?”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说:“卿只管呈进敕令,朕为卿签署可以吗?”
赵普说:“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宋太祖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职任。”宋太祖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的是,杜太后死于公元961年,而赵普在公元964年才被提升为宰相,这种职位上的差距不是一个严格的史官有可能出现的疏漏。
但是从“金匮之盟”流传的内容而言,赵普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无论是枢密副使还是宰相,都只不过只能够称臣。
历史上有一个记载同样很有意思,那就是赵德昭在死之前,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金匮之盟”的内容。
而到底赵德昭是否是因为赵匡义的逼迫而自杀,最终成为了宋真宗登基的最重要前提……
赵德昭有可能顾虑到自己五个儿子,最终选择的是一条自尽的道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