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奠定教育基础 上-《定秦曲》


    第(3/3)页

    像是这种记载,张嘉师一方面是从他师父的相应说法中了解到,一方面则是从青玉灵书当中知道这些事情。

    当然,张嘉师既然不是来看这个时候事实上没啥好看的孔府,同样也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来做祭孔这种算得上是相当疯狂的事情。

    他来这个地方,最主要是确定以孔子的教育方针为宗旨,然后逐步奠定自己构思起来的教育基础。

    张嘉师对于孔子没有什么厌恶的感觉。相反,他认为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值得圣人的称呼。

    因为孔子有两个教育观念,让他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孔子是对的。

    这两点分别是“有教无类”以及普及君子六艺。

    ……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但是这句成语在张嘉师的后世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虽然这一句成语有两种解释,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两种解释都相对于有一个结果,那就是通过教育来改变一个人。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有教无类”的开端。

    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这也就是孔子认为“有教无类”有着必要性,并且赋予实施的重要基础。

    当然,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有教无类事实上也是有着一定私心的,就好比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这个情况,张嘉师不认为孔子有什么错误,毕竟圣人要是连自己的私心都没有的话,那他已经不只是圣人那么简单了。

    他不能因为这种瑕不掩瑜的“缺陷”,来否认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核心关键:

    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张嘉师想要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教育基础,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