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筑新墙-《汉家日月》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马头营城墙里外,密集的劳工正在修筑改建城墙。万事开头难,虽然眼下马头营又是大举大建设,资金吃紧,但是于望十分清楚,今年满清的入侵是千真万确。
如何在自己还在弱小的时候,保护好自己,是个重大的课题。只要熬过开头这艰难的阶段,随着以后武力的壮大,或许到时候不再重点考虑城防,军事上战略上就可以以进攻为主。
旧有的马头营城防有城周二里,筑土墙,高八尺,宽五尺,外有护营沟一道,宽八尺,水深四五尺。前后营门二座,各设吊桥。并建有瞭望楼一座,高1.6丈,每面宽1.6丈。
这个时代一尺相当于后世三十二厘米,换在后世规格,这城墙也就是高约两点五米,宽一点六米,相对于城墙,外面的护城河也是宽二点五米,水深一点五米。营造尺:32厘米
这所谓的“城墙”,不过是稍微高点的土围子,这所谓的护城河也不过就是一道小小的水沟而已。就这点形式上的防御工事,如果真跟清兵接上仗,于望心里怀疑,或许清兵一个冲锋就可以爬上墙头。
如此,大举修建城墙已经是势在必行!在于望的计划里,这城墙要增高到十米,城墙宽度要达到五米,并且每隔五十米都要修建一个突出的马面。马面突出城墙约十米,与传统的矩形马面不同,于望设计的马面为底宽十二米,前面尖锐突出的三角形。
有了马面的侧防,比起以前那种一条直线的城墙,就消除了城下防守死角。到时候不论清兵攻击哪段城墙,都会遭到正面侧面的双重打击。而且,于望在后世也接触过棱堡的概念,虽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但是棱堡其中一个斜坡的设计,曾经让他拍案叫绝。
在新的城墙规划里,在城墙底部外侧于望又设计了一道缓坡,坡度约后世六十度,底线展开约六米。像早年中国传统的攻城战,只要兵力运送到了城墙下,在城墙下的平地里,进攻一方想轻轻松松的架起攻城梯,那是妄想!
城墙高度就达到了十米,这墙下坡底长就达到了六米,隔着这六米,再架攻城梯?哪得造多长的梯子?况且,有这个陡坡在,城上不论砸下什么檑木滚石,这梯子非得被砸的散架不可!
还有那城外的“水沟”,于望也决定拓宽河面至少八米,水深也要达到五米以上。如此大工程下来,原本一个土围子的城防就变成了浑身是尖刺的刺猬。这防御力度一下子何止提高了十倍!
于望相信,就算清兵真的攻击马头营,看到如此防御工事,到时候只有嚎啕大哭的份!哪怕清兵战力再怎么强悍,在这样的城防下只有头破血流的份!
这次城防的建设主管是荀世杰副千户,此时荀世杰正紧紧陪伴着于望大人在巡查,随行的还有吏书署总管肖先生。现在展现在于望面前的工事场面火爆,只见大批挑着簸箕、箩筐的男女沿着城墙边来回运送沙子、小石子在奔跑,一些工匠在指挥流民青壮在打磨石料,一些工匠则在指挥人们在如何搅拌水泥,场面热火朝天。
这次所有的城墙建设,马头营都大规模的应用了水泥。本来就建筑技术方面来讲,这水泥建筑立面必须都要加入钢筋,如此完工后的工程才会坚固,牢不可破。
但在这个时代,于望哪里来的钢筋?只好用土办法,里面加入了毛竹代替钢筋。亏的于望身处知识网络上大泛滥的时代。于望清楚的还记得后世的一些报道:
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钢材极其缺乏,广州建筑师谭胜负责修建现在的中山医科大学主楼,被迫尝试使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不料竟获得成功。相比钢筋,竹子韧性强,抗拉抗压力好,能增强混凝土的整体性。
还有一栋建于1918年的王广昌寄宿舍,梁和楼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楼没有用过一根钢筋。该楼任凭风吹雨打和人世变迁,至今已安然度过近百年春秋。
后期王广昌寄宿舍整修,对竹筋混凝土制成的梁和楼板进行拆除,新的梁和楼板用钢筋混凝土代替。当时检修过程中据称,经对拆除下来的竹筋混凝土的剖析,发现绝大部分竹筋还没被腐蚀和虫蛀,有些还完好无损,但水泥已开始粉化。
也是就是说,毛竹的使用寿命居然比水泥还坚挺!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