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筑新墙-《汉家日月》
第(2/3)页
看着现场热火朝天,于望不经意的询问肖先生:“今年咱马头营可不比去年!又要大建城墙,又要做拦海大坝工程,咱这水泥的产量还跟的上罢?”
“于望大人,去年咱马头营就设有两个水泥厂。据统计,在去年整个年度里,这两家水泥厂,一共开采粘石矿一万多担,水泥已烧制二万多担。”
“在去年的规划里,这两个水泥厂的产量对内已经够用了。今年虽然大建设,但是现在又紧急设立了六个新厂,好在现在人手不缺,这用度尽可跟的上!如果全力开工,今年水泥的总产量达到十万担也是能办到!”肖先生不愧是吏书署主管,一切数据都存在他脑海中,随口就答来。
“嗯,不错了,有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于望满意的点头。
十万担!换在后世的换算,就是一万多吨。跟后世的一些国营大企业年产水泥百万吨,千万吨的不能比!现在马头营的水泥厂充其量不过算是一些“乡村工厂”,算是一个村级的“三无”违规操作联合小厂,能年产水泥一万多吨,已经很不错了。毕竟现在是什么时代?这一切科技能跟后世比吗?
“哦,对了!”肖先生忽然又道:“马头营泰来顺米行的马掌柜前几天过来找我,问马头营能不能外销水泥,如果可以的话,他想先试着进购水泥一千担,如果销售良好,他再和吏书署签订整年的外销,签订那个,那个‘承包合同’。”
水泥这玩意儿出现在马头营已经一年了,但是对于大明朝其他地方来说可是新鲜的事物。加上于望严格的五年技术保密制度,外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水泥如何制造,只是惊叹为神物。
“哦?这水泥还有人买?”于望大感兴趣,这水泥自从研制成功后,他可从来没有想过靠这个赚钱。
“由于水泥烧制,粘土马头营自己可以采挖,铁石矿自己也有产出,主要成本就在于一应度的雇工支出,还有煤的采办。所以这水泥的成本还算是低廉,如果卖出一千担水泥,估计毛利应有五百两!”
“有这么多?”
“是的,这水泥对于外面的人来说,是新鲜事物,这马掌柜愿意出高价!”
这倒是一条意外的生财之路,于望心里思量着,嘴上说:“这样!这马掌柜在去年为咱马头营购运进了大批粮食,让他今年再好好做这粮食运进工作,做好了算他一功!这水泥目前还是紧着供应自家应度,跟他说,下半年可以考虑他承包外销的事情!”
“好的!于望大人!有了你这话,那马掌柜怕不欢喜的发疯?”
说来,每每马头营大建设,不说本身自己马头营的人口众多,就是外来打工的民工也是好几千。这每天这么多人的吃喝用度,马头营千户所都要自己扛着,里外一结合,这粮食的需求量就海了去。
如今这个世道,银钱低贱,粮食反而是最宝贵的物资!于望已经也学得精明了起来,像去年他刚来马头营就任防守时,大手一挥,把整个库底的粮食都搬了出去分掉,这样的豪气已经不见了。
如今的他,就如当初的荀世杰,就像个守财奴,牢牢守着仓库里那点粮食底子不动。一切开销基本都是外购,去年主要和吏书署合作的米行就是这泰来顺。
这泰来顺米行的马掌柜自从来到了马头营后,就像靠上了金山银山,虽然这马头营吏书署给的价钱压的很低,但是挡不住那海量的粮食需求。本着薄利多销的念头,去年这马掌柜也算是狠狠的捞了一把。由此,每天马掌柜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吏书署转悠,到处打关系,到处奉承,经常还送上一些不值钱的小礼物,在吏书署上下,他人头熟的不得了。
看到去年马掌柜发了,很多同行都眼热,纷纷有学有样,或者亲自,或者派出得力干将去吏书署大搞关系。如今在他们群里流行一个新名词叫做“公关”,如果不是这个年代观念陈旧,女人不好出面抛头露面,或许去年在马头营就会出现“公关小姐”了。
只要能挣钱,只要行之有效,这些整个身心都钻到钱眼里的商人,哪管会不会惊世骇俗?只要能接到吏书署的下单,什么都好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