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次年三月,皇太孙司马尚夭折。朝臣因晋惠帝子孙尽绝,议立成都王为皇太弟。齐王自忖:成都王声势太盛,一旦立为皇太弟,便将还朝,自己便不能再掌朝政了。遂不从,而立晋武帝之孙、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自为太子太师。 消息传到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即召长史李含议道:“齐王自辅政一来,大权独揽,骄奢放纵,不入朝觐帝,大失朝望;今又不立成都王为皇太弟,而立司马覃为皇太子,其意明矣,分明是想长期把持朝政,我故欲借此发兵,讨伐齐王,如何?” 李含道:“成都王乃皇上亲弟,有大功于社稷,而推辞谦让返回封地,很得人心。齐王越亲专政,朝野侧目,今又立司马覃为皇太子,更是私心昭昭。殿下可发檄文,命长沙王讨伐齐王,长沙王力量单弱,定会为齐王所杀,殿下便以此为齐王罪状,起兵讨伐,必能成功。除掉齐王,而立成都王,除逼建亲,以安社稷,此大勋也。” 河间王大喜,当即上奏,表齐王罪状,并道:“将带甲十万,与成都王会师洛阳,请长沙王废齐王还第,以成都王代辅朝政!”随即举兵,以李含为都督,张方为前锋,起兵向东,进逼洛阳。又遣使驰赴邺城,邀成都王举兵。成都王也因未被立为皇太弟,怨恨齐王,遂即响应,起兵南下。 齐王大惊,即聚文武百官议道:“昔赵庶人、孙秀作逆,篡夺帝位,社稷已倾,无人敢出御难。是我首起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可请神明作证。今河间、成都二王听信谗言,兴兵作乱,如之奈何?” 尚书令王戎道:“殿下所建勋业,诚然伟大。但时至如今,尚有人未得到应有之奖赏,人心因此不服。今河间、成都二王兵马强盛,锋不可当,殿下不如就此退隐还第,交出大权,或许能得平安。” 座中一人大怒,厉声叱道:“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当时衮衮诸公无一倡义,唯赖齐王身犯矢石,躬贯甲胄,攻围陷阵,大业因此得以匡正。王令公刚才所说,根本就是不顾惜齐王的事业,哪里是在为齐王着想?且报功赏赐的停顿与迟缓,责任应在‘三台’,不在齐王府。河间、成都二王听信谗言,起兵叛乱,就当共诛之,怎么反叫齐王退隐还第呢?试想汉、魏以来,王侯隐退还第,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吗?发表如此言论,真该斩首!” 百官视之,此人乃齐王心腹——从事中郎葛旟,再看齐王,已是脸色铁青,两眼凶光,无不震悚失色。王戎更是恐怖,情急之下,假装内急,起身如厕。到了茅厕,又故意掉到粪坑里,弄了个屎尿满身,臭不可闻。百官见了,唯恐避之不及,都赶他出府。王戎这才逃过一死。 王戎去后,齐王与百官再议。中领军何勖说道:“长沙王与河间王同谋,此乃腹心之患,当先除去,然后出兵,西征北讨!” 齐王道:“正合我意!”即令董艾出军,去袭长沙王。 长沙王早已得了消息,急带左右百余人奔入皇宫,关闭诸门,召集左军自卫。董艾率军直追到皇城外,见宫门已闭,就于皇城外列下兵阵。齐王率大队人马随后赶到,令火烧西门。长沙王见事危急,乃诈称帝旨,宣告内外:“大司马谋反,诸军速来助顺讨逆!”京中诸军闻讯赶来。齐王则使人拿出驺虞幡,向诸军喝道:“长沙王矫诏。诸军不可盲从!”诸军这下犯了难,不知该听谁的,索性按兵不动,站在一旁看热闹。 于是,二王大战,直到深夜,飞矢如雨,火光冲天。长沙王渐渐不支,遂请晋惠帝出殿,登上上东门助阵,立时,流矢、飞箭飞至,左右陪侍的官员便被射倒一片,吓得傻皇帝东奔西窜,惊叫不已。正在一旁观望的诸路军马见齐军竟敢向皇上所在处放箭,于是都认定是齐王谋反,各率部众来攻齐王。长沙王趁机出宫,反攻齐王,一连战了三日,齐王部众终于崩溃。长史赵渊趁机又反,杀死何勖,擒了齐王、董艾、葛旟等,押上太极殿。晋惠帝见齐王一身狼狈相,动了恻隐之心,欲意赦免,却被长沙王看出心思,不等晋惠帝开口,便叱令左右,将齐王拉出,斩于阊阖门外,徇首六军。 ——齐王自上年三月起事,到本年十二月被杀,当权不足两年。董艾、葛旟等齐王党羽皆被灭族。 于是大赦,改年号为太安。李含得知齐王被斩,率军返回长安。成都王得知齐王已除,也只好罢兵,返回邺城。自此,长沙王掌朝。 不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分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