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麒麟山书院-《晚唐逆流》


    第(2/3)页

    “求学是为了什么?”

    “修齐治平。”

    “再说具体一点。”

    “科举得官,好一展胸中抱负。”

    “对了,这就是利。我打算恢复邓、唐、商三州的乡贡。”

    “当真?”崔道融显得很兴奋,“使家如果真能恢复乡贡,实在是功德无量啊!”

    “就定在今秋考试。大概还有五个月的时间供儒生们准备,到时就由咱们麒麟山书院出解试的考题。出题范围,也以麒麟山书院的教材为准。”

    “哈哈!果真如此,的确是不怕招不来学生了。那属下就忝为山长吧!”

    唐代的科举制度还没有明代那么完备,但也分为解试和会试两级。解试是由州县组织的地方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乡贡,将由州里出钱,解送入试。因此地方考试的第一名也称“解元”。乡贡们公费入京参加“会试”,再考试合格者,才算中举,可得朝廷授官。

    正常来说,解试和会试都是每年一次。解试在秋天举行,称为秋闱。会试在春天举行,成为春闱。

    但是,自从王仙芝、黄巢起兵作乱,特别是黄巢绕着大半个中国打了一圈之后,唐朝的地方政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半以上的州县都停办解试。史载“广明后,州县不乡贡。”邓州自从被朱温攻克,解试也停办三年了。商州停办的时间则要更长。由于全国各地解送入京的生员严重不足,甚至发生了会试招不足人的情况。到了天复元年,原本千人赴考,只招三十人的进士科,竟然只招到了26人,其中还不乏滥竽充数者。

    解试的停摆,对唐王朝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唐廷招不到人才。只能以庸才充任朝中要职。欧阳修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晚唐天子“惟佞愎庸奴,乃欲鄣横流、支已颠”,无异于“捭豚臑,拒貙牙”,相当于赶着一群猪,去阻挡虎豹豺狼,只是“趋亡而已”!

    另一方面,大量的读书人晋身无门,只能委身于藩镇,靠做幕僚为生。史载“自广明大乱之后,诸侯割据方面,竞延名士,以掌书檄。是时梁有敬翔,燕有马郁,华州有李巨川,荆南有郑准,凤翔有王超,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

    在公元9世纪末,最贵的也是人才。只是在这场人才竞赛之中,唐廷已经被藩镇甩在了后面。

    ……

    在与邓州相邻的襄州城南,传说的诸葛武侯躬耕之地——隆中,有个年轻的儒生,背着行囊,在林间穿梭。林间并没有路。儒生只是凭着记忆,朝着传来汩汩溪水的方向走。

    走了许久,久到他甚至以为自己迷了路,前面终于出现了一座小石桥。石桥十分简陋,只是由石板搭在几块凸出的石头上。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看起来十分的湿滑。

    儒生脱下鞋袜,挽起裤脚,将行囊举在头顶,小心翼翼的踏上了石桥。

    “这个朱野老,住哪不好,非要学人家当隐士,这次我要是再掉河里,非扒了他的茅屋不可!”儒生一步一牢骚,终于平安到了对岸。

    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中间,人为开出了一条小径。儒生循着小径走了大约百十步,终于豁然开朗,闪出两间茅屋。

    茅屋背靠一座小丘,丘上似有竹亭。茅屋的西面,有一个不大的池塘,池塘边一只乌头母鸭子正带着七八只雏鸭在戏水。儒生沿着池塘边的青石板路,走到茅屋门口,发现柴扉竟然插上了门闩。隔着柴门,可以看到院中十分整洁,连一片草叶都没有,像是刚刚洒扫过。

    奇了,朱野老今日怎么这么勤快?儒生嘀咕着,用力拍了拍柴门,高声喊道:“朱兄在家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