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受欢迎的华夏古代文学课-《随遇萝安》


    第(1/3)页

    江明大学,华夏古代文学选修课上。

    此时站在讲台上讲课的陈鸣教授看着坐得满满的教室,不禁在心中暗自感叹。

    就是这几个月的功夫吧?想他陈明执教江明大学的华夏古代文学选修课至今已经多少年了,即使学校因为大力提倡学习华夏古代文学,采取了加学分的措施,但是选修华夏古代文学的学生还是不多。一般这个两百五十个座位的阶梯教室顶多也就能坐上一半的人。

    这种情况其实在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有,毕竟华夏古代文学这种东西,实在是有够枯燥的。

    其实陈鸣也不是什么刻板死脑筋的什么学者,虽然本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时刻宣传着华夏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但是在陈鸣的心底中其实也承认学起华夏古代文学实在是有点无聊。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起华夏古代文学,几乎所有华夏人瞬间便会想起“之乎者也”,也就是非常有标志性的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古代文学的书写格式,它的优点非常明显,其中最大的优点便是可以用几个字来表达出一段话的意思,看似一小段的文言文,却需要读者细细咀嚼才能看出其中所要表达的相当于一大段现代文学格式才能表达的意思。

    所以简单来说,文言文格式的优势便是可以以简洁的尽量少语句,写出非常多的意思。

    那么反过来说呢?

    之所以会产生文言文这种文体,非常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古代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纸的明,文字一般都会书写在毛皮、金属、竹简等,记录文字的工具缺乏,所以古人才会尽量地将一句话压缩再压缩,用尽量少的语句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意思,这就是文言文的主要由来。

    那么问题来了,文言文的优点当然明显,但是每次看这种问题的时候,都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古代文学基础,要不然肯定会看得晕头转向,即使是有着一定的华夏古代文学基础,那么还是要细细地认真地看才能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