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长猷兄有话直说。”高澄知道陈元康必有一番道理,看着他问道。 “世子,宇文黑獭是深有城府的人,这次却肯冒险而来,说明他已深处困境之中,急于决战的应该是宇文黑獭。世子正宜目光放长远,又何必着急?世子只须候在此处,让慕容绍宗也按兵不动,过些日子,宇文黑獭心里自然是重负重重。等到麦秋,其民自应饥死,宇文黑獭便更是深入绝境,到时候西寇是自取其死,又何用世子动手?”陈元康分析得条理清楚,这是明摆着的道理,他相信大将军不会不明白。 “长猷兄,这话你说过,可是任其自取其死,又怎能及得生擒之、手刃之其痛快?”陈元康再有道理,奈何高澄却是另一种想法,他心里也一样是信心满满,不想靠时间来消耗宇文泰的实力再任其自生自灭。 “那世子也不该相信侯景。”陈元康痛心道。 “我并不相信侯景。”高澄坦言道,“难道长猷兄有什么事瞒着我?”他目光锐利起来,瞧着陈元康。 “臣只是知道侯景对世子不怀好意。”陈元康忍了忍还是没有把侯景以前几番加害世子的事说出来。世子的脾气他了解,若真是知道了侯景几次对他动手,想置他于死地,还能再耐得住性子对侯景装得若无其事吗? 既然侯景入潼关游说宇文泰的事已是定局,世子在这个时候知道了一些过往的真相,和侯景加深了矛盾,在这个关键时刻,岂不是把侯景往宇文泰一边推?这样对世子是大大的不利。 陈元康知道,宇文泰比世子成熟老练。世子一腔热血求战,宇文泰却能谋定后动地等着世子出纰漏。所以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引得世子大发脾气才好。不然整个东魏军都要受影响。 “长猷兄,侯景就是去了潼关也不敢如何,除非他想有国不返,有家不回。但客居长安之苦他心里岂能不明白,他比出帝又如何?他是聪明人,不会做这样必然会后悔的事。我只看他如何说服宇文黑獭出关一战。”高澄反过来劝慰陈元康。 “世子一定不能让其子侯和随行。”事到如今陈元康也只能出这个主意以作为拾遗补缺了。 “长猷兄,你在意侯和,侯景可未必在意这个儿子。”高澄笑了,带着点又好气又好笑的意味。 宇文泰在关内营中的中军大帐和于谨、李弼等人议事的时候,听进来禀报的军士说东魏司徒、豫州刺史、濮阳郡公侯景请入关一见,一时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侯景是个惜身惜命的人,怎么会贸然行此下策请求入潼关相见呢? 诸督将看宇文泰沉思不语,也都不敢多说话,齐齐看着丞相等下文。宇文泰则想,如果侯景不是胸有成竹,那就一定是被迫无奈。由此可知,多半是高澄迫侯景来探虚实。这倒是个可利用的机会。 候在关外的侯景轻骑简从,等了很长时间,才见一队西魏军出来,为首者看起来眼熟,仔细一辨侯景认出此人。这人正是如今的西魏车骑将军于谨。大魏天裂之前,于谨曾调任洛阳,做过阁内大都督,当时很得出帝元修的器重,侯景自然不会不认识他。 “濮阳郡公大驾光临,丞相在中军大帐恭候,郡公请先入关。”于谨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出关看到侯景只带数人,在潼关之外徘徊,察其神情,立刻就在心里判断出侯景并不是情愿来的,很可能就和大丞相宇文泰想的一样,是被高澄强迫来的。 侯景忍不住嗤笑,颇有点自嘲的意味。他也看出来于谨客气归客气,但没有一点下官该有的恭敬。于谨的态度就是宇文泰的态度,想必入了关见到宇文泰情景也好不到哪儿去。 “劳烦将军带我去见丞相”侯景也没有多余的话。他也知道没必要和于谨争长论短,等见到宇文泰再说。 于谨自然也不多话,引着侯景往里面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