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来自史学界的声音-《大时代之1983》


    第(3/3)页

    现在对于明朝历史讨论火热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明朝的那些事儿》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社会热潮,其实质是什么?

    我觉得就四个字:“痞说历史”。

    将原本严肃枯燥的历史,用痞子的语言述说,再加入强烈的个人感情,迎合最通俗的心态,让具备小学文化程度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的人都可以听得欢心跳跃。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火”的实质。

    所以,我那个小学生的外孙女的读后感就是最纯洁最真实最不造作最直白的评论,我外孙女说“戈文哥哥的文章真好玩,真逗。”

    是的,真逗,仅此而已。

    好好的历史,为什么非要痞着说不可?

    学术著作本身就是要严谨性,要客观,要站得住脚,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态度!

    痞说算怎么一回事?又不是相声!

    现在竟然有这么多人说《明朝的那些事儿》写的好,给史学界一个创新的方向?

    如果每个年轻的学者都模仿这种思路,谁还去沉下心来认认真真的搞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都去耍嘴皮子吗?

    现在的这种风潮实在是不靠谱,很不严肃,很主观。会对史学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戈文所说的历史可以写的很活泼,这话我认同,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有趣而有趣,就是创作态度有问题了!

    从《明朝的那些事儿》,我们到底能学到什么?到底阐述了什么新的论断?

    有吗?

    从史书里拉来几种材料进行主观臆断,那不是治史的态度,如果那样,人人皆可称历史学家。

    ……

    最关键的问题,一个非史学专业的作家写了一本莫名其妙的通俗读本竟然被评价为改变史学界的一本书,这样的上纲上线,竟然是一些年轻的史学学者所说的,你们不脸红吗?

    一个把明史翻译成长篇历史相声的茶余饭后之作,偏要奉为治史的典范之作,你们问过作者了吗?人家同意不同意?

    老百姓有权利在茶余饭后听听历史故事图个乐。

    但是,不能把这样的作品上纲上线,更不能无休止地一味去迎合老百姓,那样的话,历史成了什么?

    心思如此浮躁,还搞什么史学研究!

    长此以往,史将不史。

    ……(未完待续。)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