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来自史学界的声音-《大时代之1983》


    第(2/3)页

    如果戈文的这部作品只是一本通俗历史演义,就像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那样,戈文这本书里的代入感思路,带入悬念的写作技巧,以及平白却诙谐的文笔都是极妙的,极有意思的。

    可是随着广播的一天天播出,史学界的老先生们赫然发现,这《明朝的那些事儿》里所写到的所有人物、所有故事,竟然都是和史实分毫不差,都能从古籍中找到出处。

    这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和史学界从事的研究没有什么不同。

    抛掉文笔,抛掉写作技巧,小说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他们平常研究后所写的科考论文一般。

    唯一的不同就是戈文写的更风趣,更通俗化,更油一些。

    唯一的不同就是这本《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学术价值很少而已。

    猜测中的《三国演义》竟然变成了《三国志》!

    史学界的老先生们一辈子坚守贫困,一辈子都是严谨治学,将自己的工作看的极为神圣,他们见不得戈文这种轻浮的文字,以及书里那种逻辑上的小错误。

    老先生们当然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历史热潮感到欣慰,但是戈文这种滥竽充数的做法,却是不可饶恕的。

    这会带坏了史学研究的风气。

    历史的研究是认真的严谨的,哪里能像《明朝的那些事儿》那样恣意妄随。

    现在连《人民日报》都开始刊登相关文章,如果不在矫正视听的话,一旦给《明朝的那些事儿》定了性,那史学界岂不是什么牛鬼蛇神都能出来了?岂不是乱了套了!

    必须将自己的观念告诉给大众,不能让戈文这样肆意下去!

    于是报纸上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讨论除了读者来信、读者书评之外,除了那些年轻的历史学者和大学生们为戈文喝彩外,一些史学界声名赫赫的老先生们也开始撰文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说史学界的年轻一辈大多对《明朝的那些事儿》持肯定和赞扬态度外,这些老先生老专家们的评论则褒贬不一,态度各异,大多却是批评。

    “《明朝的那些事儿》只是用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将明朝的历史陈述了一遍,虽然有一些分析和推理,但是基本上以人物为中心陈述史实。对于理解明朝历史很多重要的内容书中并没有提及,比如明朝耕地的变化、粮食作物种类的增加、人口的增加、气候的变化等等……”

    ——素有中国唐朝历史研究第一人的李老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了评论文章,毫不客气的认为戈文的对于明史的理解还差的很远。

    而史学界地位和李老先生并列,中国最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荣誉院士王老先生则在电视台的采访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去年《万历十五年》刚在美国出版时,听说很是红过一阵子,当时的社科院的院长就找到我说:“你看,黄仁宇在美国写了一本《万历十五年》,写得很不错,你们也可以写写像这样的书。”我当时就不高兴了的驳斥他说:“你怎么不叫研究物理的那帮人写几本一般人能看懂的书。”

    让一群研究历史的专家去写一本大众读物,写一本书去娱乐读者,这是在对学术的亵渎!

    王老先生的这段话的潜在含义就是——像《万历十五年》这种大众读物都根本不配和学术著作相提并论!至于戈文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更是如此!

    除了这两位老先生外,同样身为中国社科院的院士,中央人民大学的历史学老教授李大光老先生也给《人民日报》递了一篇评论。像李老先生这样大家的文章,是多少报社梦寐以求的,所以《人民日报》在第三天就刊登了这篇名叫《痞子论》的文章。

    李大光老先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今学术界的很多年轻人都开始浮躁起来,到处都是加快脚步,开历史的快车,这对于历史的研究是有问题的,是需要坚决抵制的!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