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标题先飞着-《兰陵风流》


    第(3/3)页

    士族社会中虽然没有直接以小名为人名的情况,公开场合中称小名则很常见。司马昭喜爱司马攸,常呼其小字:“此桃符座也。”有人曾当面称桓伊小字说:“此桓野王也。”

    除了小名,前面曾谈到汉魏人名中带有虚字“阿”的人名是很常见的。六朝士族社会也延续了这一习惯,如称吕蒙为阿蒙,王子敬为阿敬。“阿”是一个非信仰性的虚字。这就让人怀疑,上层“之”、“道”等虚字类双名的出现,也许是受到民间习惯的影响。

    双名与单名相比,其优势就在于多出一个字,表达的人名内涵更为丰富。

    东晋桓豁诸子的命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初,豁闻苻坚国中有谣云:‘谁谓尔坚石打碎。’有子二十人,皆以‘石’为名以应之。唯石虔、石秀、石民、石生、石绥、石康知名。”桓豁诸子名字□□有的“石”字,据称是为了契合前秦谣谶。而要想在人名中体现“坚石打碎”这一谣谶的话,在当时流行的单名基础上增加一个“石”字,是最为方便的。这应当是流行于民间社会的双名,逐渐为士族社会所接受的功能性基础。

    当人们发现在人名中增加一个字可以更丰富地表达愿望之后,虚字也就逐渐超出了信仰和口语层面。上层人名由此突破了东汉以来的单名惯例。

    晋宋之际,随着统治阶层社会身份的变动,双名化趋势也愈益显著。中刘裕诸子均为带有“义”字的双名,是最好的事例。

    随着“之”、“道”等虚字式双名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政治上层流行,单名已不再具有严格的身份标识意义,新进入官府者也就无需再制作单名。其原来的制名习惯,如单名、双名并存以及“子”尾、“儿”尾式人名,就会出现在官方场合之中。

    总之,上层人群对单名习惯的突破,导致社会不再处于提倡单名的氛围之中。

    正是这点导致南朝人名中双名比例的逐步上升,到了梁朝普通年间的萧秀碑题名,双名比例已占到九成以上。

    晋宋以后上层社会的这种双名化趋势,最开始是底层社会的信仰心理、口语习惯等影响上层社会的结果。这是民间文化影响上层社会的一个事例。而一旦上层社会突破了单名观念的限制,反过来又会推动双名化的进程。特别是上层社会拥有文化优势,他们在双名制名方面的用字习惯会重新影响普通民众。

    四、结语

    人名的分层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名背后其实是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东汉的单名习惯是精英文化的产物,而民间并不遵循这一理念。

    而属于“大传统”的单名习惯,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着民间人名的“小传统”。其一是地方官的权力和教化;其二是地方属吏阶层的观念和实践,他们身处官民之间,容易受到单名惯例的影响。反过来说,“小传统”对于“大传统”的影响显得较为迟滞。

    晋宋之际,上层社会的单名惯例开始被突破,首先是“之”、“道”等信仰性虚字附加在单名之上,形成一类特殊的双名。影响这种变化的,可能有来自“小传统”的两种因素:信仰心理和口语习惯。单名惯例被突破后,属吏阶层也摆脱了单名影响,大量“子”尾、“儿”尾等带有口语特征的人名浮出水面。

    而当上层人群突破了单名限制,就会创造出新的双名制名方式。最明显的是汉代以来上层人群中“命字”的方式,开始影响到双名用字。这种双名的“字化”,又反过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下层人群。从人名的这种变化轨迹来看,精英文化会吸纳民间文化的某些因素,以实现某种文化突破。而当突破完成后,新的精英文化会再次反馈到民间。

    ——作者: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