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标题先飞着-《兰陵风流》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这是资料章,请在正文更新替换后再回看:)

    中国古代的单名与双名(摘节)——【某西觉得这个考据挺有趣,士族命名其实就经历了一个单名到双名的过程,在的世家中,很多还是使用单名的,当然双名的也有,子孙太多,不用双名不行呀】

    在现代社会中,姓、名共同构成一项人群标记符号。

    但姓与名实际是有区分的。

    名的使用要早于姓,两者组合是一种后起的文化习惯。在不同的文化体中,人名的使用大都有其特定规则。具体到古代中国而言,春秋战国以降中原地区逐渐形成稳定的华夏式姓名习惯,即“姓(氏)名”。这种用汉字标记的姓名系统,包含丰富的尊卑、统属等观念,具有华夏文化标签的作用。在华夏国家向周边扩展其势力的过程中,这种文化标签也会随之扩散到周边地带。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边人群对华夏式姓名的接受和使用,意味着文化同化和变异的发生。

    一、单名与双名

    由于和存世汉魏石刻中显著的单名色彩,人们通常认为东汉三国是一个单名流行的时代。

    一般认为,东汉三国时期的单名习惯肇始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去二名”诏书。这年春天,皇帝下诏称自己的“箕子”之名不“合于古制”,故“去二名”,改为单名“衍”。

    于是,东汉人名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官吏和知识阶层的确遵循着“单名字”的制名习惯,但对一般民众而言,单名、双名仍并行使用。

    东汉一般民众制名具有单双名混杂特征,显示出民间制名习惯的延续性。

    概括来说,西汉人名中的双名主要有两种形式:(1)两个字连用,共同构成一种表达。常见的如延寿、汉昌、利家、延年、长寿;(2)由一个实字和一个虚字构成。虚字使用有一定规律,主要有子、之、元等语气助词,表示排行的伯、仲、季、叔、末,表示美德的忠、信等。以上两种形式的双名,在西汉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提醒我们,观察两汉制名习惯的变化,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的人群。

    事实上,东汉为单名时代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正史列传人物和官吏、知识阶层的碑石题名。这些史料中呈现的“单名字”整齐形式,其实是社会上层的文化习惯。与此同时,底层民众不仅一般无“字”,对单名、双名也并没有明确区分。换言之,“单名字”体现了一种身份。

    上层人名的单名化趋势,其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西汉昭宣以后儒学理念的渗透。儒家很早就有“二名非礼”的观念。这种观念及与之相关的避讳问题,会随着儒学的渗透而逐渐在儒生、官吏阶层扩展,导致上层人名中单名的流行。在这种背景下来看元始诏书,就可以理解所谓“二名”之禁,不过是顺应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已。

    与此同时,普通民众所受影响并不明显,仍然是单名、双名并存。这种制名习惯上的明显差异,显示出“大传统”对“小传统”影响的有限性。

    二、汉代南方人名的变化与单名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人名仍具有浓厚的土著色彩。以吴王名和越王名为例,会发现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用字,如吴王名中的“余”字(余乔疑吾、余祭、余昧),越王名中的“无”(无余、无彊、无皞)和“不”字(不寿、不扬),以及共有的“夫”字(夫差、夫康)。

    蜀地的早期王族人名则属于另外一种形态,如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葭萌等。这些人名与吴越王名一样均无姓。从命名方式上看,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名多与动植物名有关,也可能是其部族徽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