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校园交流会-《重生电子帝国》


    第(2/3)页

    当时他目瞪口呆的样子,就和今天身旁这几个人一模一样。于是他今天一早就赶回學校,拉着室友早早的来礼堂抢座位,准备好好的见识一番这个非常神奇的公司。

    观众席的第一排,也有几位男生在那里窃窃私语。刘伟和刘畅,三年前作为“东方红交流计划”的第一批内地學生,付香港中文大學交流一年。

    他俩相比于今天再做的大部分學生,都要更了解东方电子这四个字的巨大影响力。原本刘伟已经确定被本校的一位教授录取为研究生,但他在得知东方公司准备在内地五所大學招聘第一批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就第一时间改变了注意。

    他准备放弃读研的机会,为此班主任、系里面的领导,以及录取他的那位教授都特地找他进行了深谈,但都没能让他改变想法。

    三年前,他赴香港中文大學交流时,东方公司为每个内地學生提供的生活补助就多达每月400港币。在香港學习的那一年,他一共省下了将近4000港币的生活费。

    刘伟的老家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农村,家里的条件非常困难。他返回内地前把剩下来的生活费换成七百多美金,回到北-京后慢慢通过黑-市换成了将近三千元人民币。

    这笔巨款不但让他在接下来的大三、大四这两年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反而向家里机会了两千块钱,大大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条件。

    他和刘畅两人在中文大學交流时,还申请了去隔壁的东方实验大厦打杂的兼职工作。东方集团给他两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员工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

    比如东方实验大厦内,餐厅二十四小时提供伙食,还有精致的西点屋提供蛋糕盒咖啡,有健身房刻意锻炼,公司后勤部的资源还会根据大家的口味购买零食。更重要的是,东方公司提供的薪水也非常优厚。

    当然物质条件也许重要,但在浪漫主义盛行的八十年代,物质享受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东方公司提供的科研环境更是内地无法媲美的。

    刘伟在香港中大交流的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大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他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學习上。交流结束返回北-京后,刘伟带回来一皮箱的行李,这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之外,其余都是书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