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1934年初,张海诺再次返回巴西,:=军参谋长京特.古泽为首的特别观察团,他们将全面评估海外项目部在南美的工作成果,以此作为海军未来5发展方案的参考依据之一。 在萨尔瓦多港外海,当年进行第一次货船甲板起降飞机试验的地方,采用特殊设计方案建造的平板货轮“卡尔”号摇身一变成为德国海军的第一艘试验性的辅助航母,5雄鹰航空公司自行制造的陆基飞机依次降落在了它的全通式甲板上,之后又一一起飞离开。这次成功的试验让随行的军官们大受鼓舞。因为以德国目前的财政情况,海军无力在建造装甲舰和巡洋舰的同时拨款建造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而这艘辅助航母的成功,使得德国海军有了发展航母技术以及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资本。 飞机起降试验结束之后,“卡尔”号的船员们在30个小+|.这艘货轮装上了甲板建筑、直立烟并拆去了一部分飞行甲板,好让它看起来与平板货轮的身份更加相符――在作为辅助航母时,锅炉排烟由位于船体两舷的斜式辅助烟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作为一艘航空母舰地作战效能。却是目前符合德国海军实际情况的上佳选择。 在施奈德造船厂,德国海军总参谋部的参谋军官和技术官员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艘几近完工的美制驱逐舰,在美国海军。这一级驱逐舰被命名为克莱姆森级,大战期间开工建造了162,但随着战争结束有50艘未能完工,眼前这艘就是施奈德造船厂利用威廉.克朗普父子造船厂全套技术资料和多余零部件建造而成。这种被美国人自己称为“平甲板船”的驱逐舰虽然是战时应急产物,拿到30年代和各国新式已经落伍,但它毕竟是根据一战经验建造,上面的一系列技术设计还是值得借鉴的。 相较之下,德国海军过去的十几年中在舰艇建造技术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层。随着海军重建工作的开始,德国海军地船舶工程师们手里却只有一战时期的旧技术,例如即将开工建造的1934舰队驱逐舰。虽说在吨位上首次达到英国人地舰队驱逐舰的水平,且计划装备五座单装五英寸炮以及四联装二十一英寸鱼雷管。航速也将达到三十八节,但采用过重地火炮,性能不够稳定的动力系统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是可以预见的。 施奈德造船厂的潜艇生产线,依然是目前张海诺最引以为豪的部分,同样也让初次来到这里地参谋部军官们大开眼界。在资金和物资供应充足地情况下,这里每年最多可以建造8600~:=艘远洋潜艇。 借这次南美考察的机会。张海诺谦虚而主动地和以京特.古泽将军为首的总参谋部人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沟通 ..|思为不同的派别。古泽将军属于典型的巨舰大炮派,但他的想法又和一战时期海军战略思路不同:他认为传统海战注重舰艇编队、群体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型舰艇编队容易被敌军侦察到且在海战中缺乏灵活性,德国海军应该重点发展军舰的特遣部队,即为完成特殊任务而随时组成的小型海上编队,而德意志装甲舰就是组成这种小编队的最低要求――通过建造若干战斗力强大的重型战舰,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来挑战英国人的海权,是符合德国现状的战略思路。 尽管张海诺的海外项目部负责的是主力舰之外的舰船以及一些“非主流”的技术,古泽将军在这次视察过程中仍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因为他同样明白即便德国拥有了足够的重型战舰,也是需要多种辅助舰艇配合的,他尤其支持以航母和舰载机作为舰队的侦察力量,但理由听起来有些可笑:他认为一艘完美的战列舰上应该合理配备各种火炮而不是像辅助舰船那样携带脆弱的飞机――“在激烈的炮战中,一小块弹片就能让它们报废,唯有强大的火力和厚实的装甲才是赢得海战的关键!” 在目前的德国海军中,巨舰大炮主义依然是传统的主流,但也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大战时期的战略思路不适合目前这个经济窘迫的德国。在考察团的18名成员当中,一个年轻且才华横溢的参谋军官.=诺的关注,此人名叫赫尔姆斯.海耶,1895出生,只比张海诺大了两个月。他一战期间在一艘辅助巡洋舰上服役,战后曾长期在基尔海军学校担任战术教官,对水面袭击战和潜艇作战颇感兴趣。 同龄的巧合加上相同的军衔,让张海诺和海耶从一开始就互有好感,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流,让它们很快在针对英国海军的战术运用方面找到了共同话题。海耶认为英国海军的弱点在于英国本土赖以生存的海上生命线,针对这个弱点,德国可对英国海上频繁往返的商船施以密集的攻击,而执行密集攻击的将是众多速度快、续航距离远的小型舰只,因此,他赞成大力发展远洋潜艇和大型驱逐舰、轻型巡洋舰甚至德意志级装甲舰那样的水面袭击舰,但耗时耗力的大型战舰对于这样的战略却没有多大的帮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