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大丹直指-《九郎资料集》


    第(2/3)页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抄本校注

    陈撄宁 审改

    胡海牙 田诚阳 校注

    前言

    此篇丹经,原是抄本,传自山东青岛某道友。陈撄宁老会长曾经两度校正,并且审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尊师胡海牙授余,并谓此乃海内秘本,日久恐其失传,嘱余整理传世,以供道友依法修持。余观此文,与通行本《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直言丹诀,不加文饰,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为。内丹口诀,素来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谓珍逾拱璧。惟多年传写之误,老会长修改之后也未谓满意。余经反复阅读,并与胡师细致推敲,在老会长原校的基础上,复作校改,略加注释。俾其衔接有序,通顺可读,庶乎可以流传无误矣。

    公元一九九二年春季

    末学田诚阳敬识于中国道教协会

    陈撄宁卷前批语

    此篇原是青岛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带到上海,请我审定。余观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惜其字句错误、文理欠通之处颇多,遂加一番修改,然后寄还某君。不久,彼等将余修改之稿付诸油印,印成,再送一本给我,即此册是也。惟当日匆匆修改,未能尽善,阅读之下,仍不免荆棘刺眼。今又作第二次修改,稍为可观,但不敢谓满意耳。

    民国三十七年冬季

    撄宁子识

    一、论三宝三要

    修炼有三宝三要。

    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未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曰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1;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候,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

    注:

    1玄关一窍在内肾与尾闾之间,即鼎炉之所在,其窍开时,方显鼎炉妙用,真一之气 ( 药物 ) 产生于此,采药炼丹兴功于此。

    二、论三关三田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背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玉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曰漕溪,又曰黄河,乃阳气上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丹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2,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间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3。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4,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直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注:

    2此处指明上丹田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即脑中也。不在头顶,亦不在眉心,有谓囟会穴为上丹田者非矣,又谓两眉正中 ( 或两眼正中 ) 为上丹田者亦非矣。

    3八万四千里之说,不合于今之天文学。寸数分数,亦不可拘执,因人有长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 ( 此条系陈撄宁批注 )

    4下丹田,又直称丹田。此处指明脐肾之间为气海,其下一寸三分方为丹田所在。不是脐内,亦不是脐下,有云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者误矣,又云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者亦误矣。

    三、论七经八脉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5) 。八脉者, 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作者: 袋鼠101 2007-10-16 21:48 回复此发言

    --------------------------------------------------------------------------------

    邱祖秘传大丹直指[带注释]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注:

    (5) 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八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惟修士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八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各种修炼关窍,总之不离八脉,故可由此得道。

    四、论坎离水火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如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中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虚念想,益不与肾水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情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 (6) 者气也,神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注:

    (6) 此处呼吸指内呼吸,即内气之呼吸,非口鼻呼吸。

    五、论呼吸

    诀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 (7) ,吸为天地正气 (8) 。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 (9) 。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 (10) 。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则来于**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 (11) 。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 , 不知呼之亦在内 (12), 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 , 而后方谓之“添年药” (13) 。

    注:

    (7) 指下生前禀受父母之元气,原藏气海,呼吸之时,随呼气而失于虚空。

    (8) 天地正气 , 指天地交和之生气 , 本在虚空 , 万物赖以生长 , 气存则生 , 气竭则死。

    (9) 指闭息。

    (10) 指自然呼吸。

    (11) 此景乃调息之中,感觉气穴之中,忽然一吸,气息倒回元海,登时口鼻呼吸顿断,好象没气一般,而不觉憋气,此时后天呼吸接先天呼吸,变为内呼吸 ( 胎息 ) 。若非亲历此景者,则不易体会,丹书或谓之“琼钟一叩”。

    (12) 吸之在内,呼之亦在内,此即《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回风混合”之秘义。

    (13) 撄宁子曰:“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虚空之精神 ( 注者按:即虚空之生气 ) ,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此即“添年药”之义。

    作者: 袋鼠101 2007-10-16 21:48 回复此发言

    --------------------------------------------------------------------------------

    回复:邱祖秘传大丹直指[带注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