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道家法则-《九郎资料集》


    第(3/3)页

    (一)火解。《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 火解。”《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 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

    (二)水解。《道迹灵仙记》说:“段季正, 隐士也,晚从司马季主学道,渡秦川溺水而死,盖水解也。”又称:“王进贤者,琅琊 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黄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时遇嵩山女仙韩西华出游,…… 救而度之,外示沉没,内实密济矣。”

    (三)兵解。《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 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 谓之兵解。”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称,陇西安阳人王嘉及二弟子为姚所杀。姚苌 “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嘉日也。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 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引《赤书玉诀》云: “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 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 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 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当叩齿 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随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焕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 共卫杖左右。微祝曰:‘太阳之山,元始上精;开天张地,甘竹通灵。……’毕,引五 方气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 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此即所谓“尸解神杖法”。

    (五)剑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尸解次第事迹法度》讲“修剑尸解之道”, 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卧。又以津和飞精作丸如大豆, 于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缘,拭之于剑镮,密呼剑名字。祝曰:‘良非 子干,今以曲晨飞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无泄露。……’祝毕,因闭目咽气九十息。 毕,开目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于寝卧之前,于是上马,顾见所抱剑已变成我之死尸在彼 中也。”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 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 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但后世道教认为,总的说来,尸解为成仙 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 “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 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 “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 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禁术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禁术又称“禁法”。“禁”有禁止、禁锢、遏制之意。道教认为用此可遏制鬼物、 毒虫猛兽和驱治疾疫。

    禁术盖由早期气术、符法派生而来,始见于东汉末。《后汉书?方术传》载,徐登、 赵炳善越方(即禁术),徐登以气“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 以及其他禁火、禁虎诸异事。1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亦记其事,唯赵炳作赵明, 谓左慈、赵明等能以气禁水、禁火、禁沸汤、吹拔入木之钉等。《抱朴子内篇?遐览》 著录禁术专书:《入温气疫病大禁》七卷,《断虎狼禁山林记》《召百里虫蛇记》各一 卷。表明魏晋时,禁术十分流行。

    禁术可大别为“气禁”、“咒禁”两类。《抱朴子内篇?至理》记气禁,其文曰: “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

    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 此是气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掷人,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 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而善禁者以气禁之,皆即绝,此是气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 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暂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气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侣 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

    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 之则立愈。”2其《释滞》篇亦有类似记载,曰:“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数步; 嘘火,火为之灭; 嘘虎狼,虎狼伏而不能动起;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 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 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气,亦登时差也。”3《抱朴 子内篇?登涉》在记述气禁之外,还记咒禁。谓“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 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4涉江渡海则祝曰:“卷蓬卷 蓬,河伯导前辟蛟龙,万灾消灭天清明。”5又谓:“若道士知一禁方,及洞百禁,常 存禁及守真一者,则百毒不敢近之,不假用诸药也。”6《葛仙翁肘后备急方》还有治 病之禁咒。如《治寒热诸药方》《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治为熊虎爪牙所毒病方》 等,皆用咒语治病,其法与咒术无异。

    咒术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咒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 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 祝,请神加殃谓之诅。”1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 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 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 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 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 很多的。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 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灾符咒》等。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 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 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 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 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 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 得祖述”。2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内,立北斗中。 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 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3《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 真。4《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 5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称心咒、密咒)。念咒时,常配合掐诀。 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 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 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 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6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 神将,治伏群邪。

    咒语的思想基础,与符箓一样是鬼神论。但也有人认为气功师如运用这一形式与存 思,行气相配合,或许有助于集中精力,诱导意念,使其容易进入气功能状态。不过, 这也有待实践的检验。

    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